左传之人物关系梳理宋穆公

本文以宋穆公为主线来梳理春秋早期的宋国的人物关系,见下图。

按《左传》所载,宋国的外交转向始于卫州吁弑君,即鲁隐公四年,公元前年,这也是宋殇公即位的第二年,而在此之前,宋国一直在和鲁国较劲,就连鲁惠公去世都没能消停地下葬,因此,鲁隐公摄政后又改葬了鲁惠公,当时的宋国国君还是宋穆公。

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左传·隐公元年》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鲁惠公和宋穆公的关系其实很微妙,用现在的话来讲,相当于是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

离谱的是,宋穆公的姐姐,当然也可能是妹妹,是鲁惠公的第二任夫人,即仲子,也就是说,宋国和鲁国的结盟还是比较早的,但最后却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个中缘由就不在这里脑补了。

鲁隐公摄政后,首要工作就是与宋国和解,当时的鲁国名义上的国君其实是鲁桓公,而鲁桓公又是宋国的外甥,也可能是基于这一点,隐公元年九月,也就是改葬鲁惠公的前一个月,鲁国和宋国重新结盟。

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左传·隐公元年》

鲁宋结盟后的第三年,宋穆公去世,传位于侄子与夷,也就是宋殇公,而在此之前,宋穆公的国君之位是来自于哥哥宋宣公,这相当于宋穆公将君位还给了哥哥这一支,但这并不是说宋国施行兄终弟及,事实上,宋国仍然是父死子继,只是国人对于兄终弟及的接纳程度要更高一些而已。

此外,宋国讲仁义、信鬼神,手足相残的事要比齐、鲁、郑、卫、晋等国少得多,故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没有发生过长期的内乱。

宋殇公登基之后,以孔父嘉为大司马,开始频繁对外用兵,这个孔父嘉就是孔子的祖先,也是宋国公族,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出自鲁国,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来自宋国,即鲁之礼乐、宋之仁义。

在“外来户”郑国崛起之前,南边的大国是宋,北边的大国是卫,东边是齐和鲁,宋与鲁通婚,卫与齐通婚,这是四个大国之间的外交均衡,东方诸侯大都以他们马首是瞻。

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左传·隐公七年》

而当郑国崛起之后,同郑接壤的宋、卫的地位都受到了威胁,其中卫国与郑国之间的对抗率先爆发,导火索就是共叔段之乱。

共叔段之乱后,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替他讨伐郑国。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隐公元年》

当时的郑国正是兴盛之际,郑庄公又是王室的卿,故又联合周王的军队和虢国的军队反击卫国,这里的虢国指的是东迁之后的西虢国,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郑国的联军中还有邾国人和鲁国人,是郑国找邾国帮忙,而邾国私下里联系了鲁国的公子豫,这件事是背着鲁隐公进行的。

两年后,州吁弑君,卫国又同宋国联合起来对付郑国,而当时的蔡国、陈国都是宋国的跟班,这也是宋国与郑国的第一次结怨,始于宋殇公。而当时,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尚在郑国。

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左传·隐公四年》

此次讨伐郑国,史称“东门之役”,已经同宋国结了盟的鲁国并未参与,但到了秋天,他们又讨伐了一次,这次鲁国是参与了的,由公子翚带兵,《左传》中的记载是鲁隐公反对,但并未能阻止。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左传·隐公四年》

鲁隐公五年,宋国入侵邾国,前面已经交代,鲁隐公二年的时候,邾国曾经帮助过郑国打卫国,可见当时的邾国与郑国是友好的,所以,邾国请求郑国一同讨伐宋国,故而发生了“郛之役”,为此,宋国派使者来请鲁国出兵,这其实让鲁隐公很尴尬。

首先,鲁国虽然与宋国是盟国,但同邾国也是盟国;其次,鲁国虽然参与过宋、卫、郑之间的纠纷,但登基以来还没以国君的名义同郑国打过仗,基于种种原因,鲁国最终没有出兵。

正是基于鲁国未参与“郛之役”,在鲁隐公六年,鲁国倒向了郑国,后来鲁国为了讨好宋国而讨伐邾国,但仍然没能避免同宋国再次结怨。

鲁隐公被公子翚谋杀后的第三年,宋殇公也被宋华父督杀害,华父督是宋戴公之孙好父说的儿子,《世本》上也有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宋殇公和华父督有同一个太爷爷。

在弑君之前,华父督先杀害了大司马孔父嘉,据说是因为华父督看上了孔父嘉美丽而娇艳的老婆,想占为己有,子姓孔氏一族也是在这个时候逃难至鲁国的。

宋殇公死后,暂居郑国的公子冯回国即位,这就是宋庄公,宋庄公继承并修正了宋殇公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缓和与鲁国的关系,一方面压制郑国,逐渐开始从军事手段转向外交手段,通过扶持郑国的公子突,即后来的郑厉公,导致郑国内乱。

最后,在以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持之不懈的消耗下,郑国历经三代君主而形成的小霸局面土崩瓦解。

接下来,我们将以郑厉公为主线来梳理郑庄公之后的郑国的人物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