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评左传述的是其军事韬略,讲的

魏禧的兵法作品《兵法》《兵谋》均是在总结归纳《左传》中的战争实例的基础上完成的,魏禧将《左传》战争中呈现出的兵法谋略进行提炼,并着一字进行命名,共得出兵谋三十二种、兵法二十二种。

魏禧试图通过解读《左传》中的兵法谋略,来指导清初明遗民的军事活动,这是魏禧经世致用思想在兵学领域的实践,从中可以看出魏禧的军事韬略和兵法思想。

魏禧对《左传》兵法谋略的解析

一《兵谋》对《左传》军事谋略的概括

中国传统兵学中对于谋略是非常重视的,魏禧继承了传统兵学中的谋略论,主张以“攻心”为上,辅之以外交手段,并且强调通过完善自身防御工事和瓦解敌方战力双管齐下,如此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运用心理战术以迷惑敌人

冷兵器时代军事力量的角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物质力量包括士兵数量、武器装备、粮草辎重等;精神力量则包括将帅谋略、士兵气势等。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物质力量是精神力量的后盾,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的发挥提供创造力,有时候精神力量甚至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历代的军事家都将谋略作为行军用兵的重中之重。

魏禧提出的“弱”“强”之谋略,其主要目的是隐藏真实战力,使得敌军无法准确地了解我军战力,从而在心理上扰乱敌方的战略布局,占据作战主动权。

关于谋略“弱”,魏禧所举《左传》战例有“文公退三舍以骄子玉。已然成为骄兵,败象已现,而晋军通过退避三舍,报答了楚国的恩惠,兑现了承诺,转曲为直,晋军将士们受辱而怒,士气高昂,因此,城濮一役晋胜楚败。

与“弱”相对的谋略“强”,虽然实施方式不同,但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两者殊途同归,均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心理弱点来取胜。

郤缺认为不能因为国君年少就让别国轻视晋国,身为臣子应该积极维护本国的尊严,最终以大国之威迫使蔡国签订了城下之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是证明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战法上不拘一格,采用弱而示之强、强而反示之弱的心理战术,往往能让敌方不知所措,最终败在谋略所设的假象里。

2.做好未战时的战略准备

《左传》提倡在战前做好防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战时灵活应对,这是大善的表现;反之,如果有恃无恐,不懂得提前做好战略防备,则极有可能使得国家遭受祸乱,那便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这体现的是中国兵学思想中的忧患意识,它强调应该居安思危,于未战时超前性地欲想到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变局,并且谨慎地做出预判,提前做好战略防备,以期在危害来临时占据战略主动权。

魏禧作为清初倡导务实治学的代表,深知“有备无患”思想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他从《左传》战争中总结出“备”谋,从兵学思想出发来阐释“居安备患”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二《兵法》对《左传》战术的归纳

魏禧的《兵法》共包含二十二种作战技巧,涉及到主客观等多个方面,魏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