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曾被甘地称为是“最尊贵的中国人”
朱维焕的《国学入门》是一部怎样的书?
朱维焕(-),福建省惠安县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师从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一生专研中国思想,尤精于先秦思想、宋明理学及周易等领域所著专书计有《论语要义选释》、《国学人门》、《周易经传象义阐释》、《历代圣哲所讲论之心学述要》、《老子道德经阐释》等。《国学入门》一书是由作者讲授“国学入门”时所备讲义之精华整理而成。其文究国学之根柢,贯其枝叶:首先阐明何为“国学”,接着从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和历史之学四方面加以详细考察,疏证剖析、详尽窍实,博于搜采、深于考证、审辩通微,集众说之长。此书足为后学者深入国学研究之津筏。
《经子解题》对初学者有哪些益处?
《经子解题》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经、子研究上的代表作。《经子解题》书,无论是就初学入门而言,还是就经、子研究而言,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西学颇盛,但国学仍是教学中的重镇,故有不少学者在讲授古代典籍《经子解题》即吕思勉“讲学时所论”,作者因其“有益初学”而编次,故冠以“解题”之名;书中内容,并未限于解题,还多谈读法。《经子解题》,所论切实而简要,所列参考之书少而精,并按循序渐进之理明确读之先后,故读来容易入门。《经子解题》作者思辨甚广,书虽薄,但内容丰厚。吕思勉言,读书“不甚讲门径”,“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经子解题》,是既指以门径、又教以如何下切实工夫之书。有助于初学者快速了解国学,尤其是经、子二部的概括。
章炳麟的《国学概论》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国学概论》是章炳麟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章炳麟系学问渊博的国学大师,因而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究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评价。同时,本书的最初形式是面对社会的国学讲演,因而本书又有浅显的特点,便于初学者入门。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经典常谈》写于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基本上历史的基本情况。另外,它告诉读者研究中国史要读哪些书,每种书有哪些内容和优缺点,不同版本的内容和文字上有哪些出入,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这就可使后人在前人或今人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
柴德庚的《史籍举要》有哪些内容?
《史籍举要》主要是根据柴德庚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讲授中国史要籍介绍一课的手稿和部分油印本讲义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有:纪传体类;编年体类;纪事本末类;政书类等。《史籍举要》是柴先生的讲义手稿,是他多年治史心得的荟萃,实非一般著述可以与之同日而语,向来被认为学界圭臬之作。本书从讲授史籍入手,而涉及到史学的许多方面,进而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诸多问题。在作者这里,研究历史同研究史学是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史籍、史学、历史的融会贯通,使作者所论,可以古今联系,纵横驰骋,读来视野开阔,获益良多。
严复对后世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严复(-),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少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又赴英伦留学。在国外,严复广泛涉猎了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其中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情有独钟。他回国后著书立说、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教育界与思想界。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名著,其中包括《天演论》,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理论学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和教育了一代国人,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辨伪学的奠基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于20世纪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梁启超的这些辨伪理论为辨伪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谁被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曾被甘地称为是“最尊贵的中国人”。年辜鸿铭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卒于年,是中国近现代少数学贯中西的学者,号称“文化怪杰”。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学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的《论语》《中庸》与《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