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做学问,跟西方做学问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在《论语》里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将古人的智慧加以陈述,而不要妄自掺入自己的思想。自古便有“经、传、注、疏”层层解释,而不至于因为年代的变迁,使得后人读不懂经典。张继说,要“为往圣继绝学”,也是要传承圣人的经典。而历史上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人站出来,正本清源维护道统。
这次我在这个平台读《论语》也是基于这一读书的方法,认真做学生,做笔记,不随意搞自己的观点,而是读前人的研究。而前人则主要是对《论语》做过注疏几位历代大儒,像朱熹、张居正、杨伯峻等,而我所要去读的,也正是他们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直解》、《论语译注》等。
《论语》自学而篇,至尧曰篇共二十篇,而我将会每天读几句,直到将整本书读完。而在该平台分享的内容,就是我的读书笔记,我会尽可能完整且有所挑选的将这几位大儒研究《论语》的精髓呈现给大家。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年),享年72岁。据《史记》记载,孔子是殷商的苗裔。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型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交替时代,这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代,这一切都为孔子所耳闻目睹。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自然有许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张。而孔子作为救世者,自然也有自己的救世主张,他因而将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主张称为“异端”。孔子志向很大,自己的主张在鲁国行不通,便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但在那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的时代,自己只能“惶惶如丧家之犬”。晚年孔子回到鲁国,大半辈子精力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他对后世的最大贡献也在这里。
二、孔子对后世的贡献:
孔子以前有不少的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读读《论语》你就会发现,《论语》里面涉及有《易经》、《尚书》、《诗经》等内容。而《论语》里面并没有谈及《春秋》,然而自《左传》的作者以来都说孔子修《春秋》,孟子甚至说孔子作《春秋》。但是根据杨伯峻先生的研究认为,孔子并未作《春秋》,《春秋》还是鲁史原文。
常说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史记孔子世家》里司马迁说,“弟子盖三千焉”,用一“盖”字,表明司马迁说这话时也并不自信。但无论其弟子数量如何,他们都在孔子之后传授文献,使中国古代文化不至于绝灭,而且有发展,有变化,这种贡献开自孔子,行于孔门。在春秋战国那段历史上,大都是接受孔门传播的文化教育,而为了适应形势,由儒家变为法家。(如吴起本是儒家,后成为法家和军事家)新兴的地主阶级头目任用他们,使他们竭尽心力,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富强。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历史,如果没有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其后的儒学,不但不可能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不可能有商鞅变法,奠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由此可见,孔子在学术上,文化上的贡献以及后代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论语》是怎样一本书: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而“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而“论语”就是把“接近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而且“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的。当然,后来的很多学者对“论语”二字还有别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的了。
初看《论语》你会发现,它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序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它们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很多字句、篇章都有重复,其中有些字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推测,《论语》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根据杨伯峻先生研究,《论语》里面最晚所叙的人物和事迹,为曾子的弟子所记,所以可以推论出,《论语》的编订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论语》开始着笔于春秋末期,而编纂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四、读《论语》该读哪些版本:
《论语》在历朝历代都有人注解它,关于论语的书,汗牛充栋,举不胜举。杨伯峻在《论语译注》里说,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看看以下几本: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3.《论语正义》(刘宝楠)
4.《论语集释》(程树德)
5.《论语疏证》(杨树达)
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以上几本相对较难读下去,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书,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就够了。另外可以再看看张居正的《四书直解》,张居正是明朝三朝首府,甚懂人心,而这本书又是给九岁的万历皇帝作为上课教材用的,所以能做到深入浅出。还有就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也可以读读,其博采众长,又以新时代的语言对其加以申述,别有一番滋味。
本文主要内容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写在开始读《论语》之前,算作是题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