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
01—
读
“三曰: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國有萬乘,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文公聞之曰:「譆!此必介子推也。」避舍變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或遇之山中,負釜蓋①簦②,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應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隱,吾獨焉知之?」遂背而行,終身不見。人心之不同,豈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脣③乾嗌④,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務疾逃之,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東方有士焉曰爰⑤旌⑥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之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⑦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⑧遂伏地而死。鄭人之下(革處)也,莊蹻之暴郢也,秦人之圍長平也,韓、荊、趙,此三國者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眾庶皆多壯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其卒遞⑨而相食,不辨其義,冀幸⑩以得活。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惡其義而不肯不死,今此相為,豈不遠哉?”
①蓋[gài]:覆盖、遮蔽。
②簦[dēng]: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③脣[chún]:同“唇”。
④嗌[yì]:咽喉。
⑤爰[yuán]:姓。
⑥旌[jīng]: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
⑦據[jù]:倚靠。
⑧喀喀然[kākārán]:呕吐或吞饮的声音。
⑨遞[dì]:顺着次序。
⑩冀幸:犹侥倖;希冀。
02
—
译
依靠富贵去吸引、拉拢别人很容易,反之,如果身处穷困之境的时候,要得到别人的追随和支持就很难了。
可巧,晋文公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在苦难时不离不弃,反而面对荣华富贵时,却选择隐退的贤人。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名叫重耳。关于晋文公重耳出逃,还要从他们家复杂的关系说起。
先说重耳他爸,也就是晋献公,姬姓晋氏,名诡诸。这个晋献公生性好色,当时还没当国君的时候,就跟自己老爸的小妾齐姜私通,生下了申生。后来这个晋献公诡诸坐上晋国国君的位置,于是封齐姜为正室夫人,立申生为太子。后来又娶了犬戎狐姬,这才生下了重耳。
再后来晋国攻打骊戎,被打败的骊戎进献了两名美女,其中一个就是骊姬。当时有大臣占卜,说迎娶这两个女子不详,晋献公不听,要求再次占卜,第二次卦象才是吉象。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两名美女纳入后宫,并且对骊姬宠爱有加。骊姬的肚子也是给力,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名叫奚齐。
深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可不是省油的灯,生了儿子的骊姬,就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晋国将来的国君,那就要除掉其他潜在的继位者,于是便设计挑拨离间晋献公和太子的关系,以此杀死了太子申生,之后跟晋献公哭诉道:“重耳和夷吾都是太子申生的同党”,晋献公便下令捉拿重耳和夷吾,这才有了重耳的出逃。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
因为重耳的母亲本是翟国人,于是重耳的第一站就跑到了翟国,也就是到姥姥家避难,后来又先后到过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期间颠背流离十九年,真算的上是周流天下了。因为出逃在外,自然是受了不少苦。有次在卫国的时候,饿的实在不行了,看到田边地头上几个老农正在吃饭,就过去打算讨要点吃的,结果人家随手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给他,根本瞧不起他。所以啊,你想想当时落魄到什么程度,原文用“穷矣贱矣”,真是不为过。
可虽然如此落魄困苦,重耳身边依然有几个人死心塌地追随,其中就有介子推,而他们之所以对重耳不离不弃,就是因为重耳身有种东西,能他们如此甘心情愿。
后来,年逾花甲的重耳,终于返回晋国登基做了国君,坐拥兵车万乘。但介子推却在此时离他而去,也就是说,重耳身上能让介子推死心塌地追随的品质,现在已经没有了。晋文公在自己落魄困难的时候能让一群人追随,反而在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却不能让这些人都留下来,这也就是文公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晋文公返回晋国,登上国君的位置后,自然开始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却不肯受赏,并且赋诗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这首诗的大意是把晋文公比喻为真龙天子,把包括自己在内辅佐晋文公的五个人比喻成是五条蛇(书中代言,这五个人分别是:赵衰、狐偃、贾佗、魏犨、介子推。其中赵衰和魏犨的后人,瓜分晋国后分别创建了赵国和魏国。)当晋文公这条真龙返回自己的家乡晋国,取得了王位后。却只剩四条蛇还在他身边,并得到了恩赏,而另一条蛇则困死在荒野之中。有人把这首诗悬挂在宫门上,而介子推早已到深山里边隐居起来了。
晋文公听说之后感叹道:“这首诗肯定是介子推所作”。于是避离正殿,变服饰,以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书中暗表,实际上古代帝王在反省自己的过错时大都这么干,比如《宋史·食货志上六》记载:“仁宗、英宗,一遇灾变,则避朝变服,损膳彻乐”。晋文公除了自己反省,还下令给百姓说:“有能找到介子推的,封上卿爵位,赏良田百万亩”。
相传有人在山中遇到介子推了,看他背着锅灶和伞盖,就问他:“请问知道介子推在哪里吗?”,只听那人回答说:“如果介子推真的打算隐居的话,我怎么会知道他在哪里呢?”说罢,就背着东西离开了,再也没有见过他。
人内心的想法,难道不是差异悬殊吗?再看看今天追名逐利的人,天没亮就爬起来去上朝,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家,每天争论不休,口干舌燥,如此辛劳,可还是没有谋得高官富贵。反观介子推,当荣华富贵就在眼前时,他却唯恐避之不及,由此就可以知道,介子推的境界超脱世俗太多了。
还有一个更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东方有个叫爰旌目的人,有一次长途跋涉,半路上没了吃的,饿昏了过去。狐父这个地方有个名叫丘的盗贼,看见晕倒在路边的爰旌目,就用壶里的汤饭,喂爰旌目,喂了三次,这爰旌目才缓缓苏醒过来,睁开了眼睛。
有气无力地问眼前这个搭救自己的人:“你是做什么营生的呀?”
丘回答说:“我是狐父人,名丘”。
爰旌目吃惊地问道:“啊?你莫不是盗贼吧?干嘛要喂我吃的?大丈夫生于世,以守义为本,我不吃你这来历不干净的食物”。
于是两手抓地,使劲呕吐,可吐了半天也吐不出来,咳咳地吐到最后竟然趴在地上死了。
反观郑国人在攻打革處的时候,庄跷劫掠郢城,秦国人在围攻长平的时候,韩魏赵三国的将帅贵族骄傲自恣,士卒也都身强体壮,却暴力相杀,怯弱的人下拜乞求,不过是了能保住一条性命,根本不顾道义。
围城日久,到最后实在没有吃的了,就开始相继杀身边的人来填饱自己肚子,哪里还有什么道义可言,只是希望能活命而已。像爰旌目这样的都已经吃下去,本可以不死的人,因为厌恶食物来得没有道义,却不想苟活。拿着两件事放到一起看,其境界节操不是差到了天上地下吗?
03
—
评
实际上,古来的开国功臣,没有几个能有善终的。介子推能急流勇退,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有人会认为爰旌目过于迂执,甚至嘲讽他空讲仁义道德,愚蠢可笑。但每个人看中的东西不同,那些能坚持操守的人更值得尊敬。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