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箬岙古戏台
在宁海城乡,至今仍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它们像一本本立体的图书,记载了宁海独特的乡风民俗,展现了宁海工匠们精湛的建筑工艺,有些戏台的考究,甚至让人惊异。在西店石家村崇兴庙和梅林岙胡村胡氏宗祠里的两座三连贯藻井戏台,其构造之华美,刻作之细腻,彩绘之绚丽,属省内罕见,可为宁海古戏台中的杰出代表。
崇兴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构造繁复的三连贯藻井戏台,就建在庙中。每年的正月初八,在喜庆的锣鼓声中,上灯戏就开演了,《双龙会》《女太子》《圣朝桥》《闹天宫》,一出连着一出,一直演到正月十八下灯,石家和洪家轮流做东,把一个春节过得红红火火。三个藻井均通体彩绘,然造型各各不同。戏台藻井圆形,井壁有十六条升龙昂首朝向井顶铜镜。勾连廊中的第二藻井呈八角形,第三藻井则内圆外方。在以前,第二、三个藻井下是男宾的观众席,而女眷只能在南北厢房里远远地看戏。戏台的廊柱前有这样一副对联: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那气势,竟不像是乡间小戏台能有的。石家村的村民说,因为石家的祖宗是奉直大夫,所以他们才有资格造这精雕细作的三连贯藻井。
▲崇兴庙三连贯藻井
岙胡村的胡氏宗祠叫积庆堂,建于清嘉庆二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造戏台时,增设了三个藻井,使本来就较为精美的建筑更臻完美。螺旋式圆形戏台藻井以十六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以降龙之势上升,龙尾归结于井顶明镜,观之有蛟龙腾海之势。井壁连拱板上雕刻着清晰可辨的水草花纹,正体现了藻由水生,水能灭火的寓意。其实戏台上的藻井除了美观和象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拢音和扩音的实用功能,在没有其它扩音设备的时候,它能使舞台艺术更加完美。第二藻井圆形,呈八卦盘香式。八龙八凤形坐斗,凤尾停在第八道连拱板上,龙尾归结于井顶明镜,镜中有彩绘盘龙一条,意味着一龙生九子。第三藻井圆形,井口分内外两道,仰视如铜盆帽,帽檐处绘有细腻的如意花鸟图案,井顶是彩绘双鱼明镜。从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的小小岙胡村为何能建如此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至今仍是一个谜。民国初年建筑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土崩瓦解和宁海北乡当时的富裕,以及宁海本地工匠的高超技艺,可能是三连贯藻井覆顶的豪华戏台在宁海乡村出现的重要原因。
▲岙胡古戏台三藻井仰视图
在祠堂里建戏台,原本是为了祭祀祖先的。所以在宁海城乡大大小小的祠堂里,大多建有或富丽堂皇、或简洁粗犷的古戏台。只是戏台建好后,演的大多是《忠义堂》《李太后》《三看御妹》《玉龙太子》等十分世俗的戏,因而取悦的便也只是世俗的百姓。年头年尾,境主生日,或有大户人家嫁娶做寿,便请一个戏班子来咿咿呀呀唱上一场两场,那可是全村全族的节日。开放式的中国古戏台要比西方封闭式的大剧院更富有亲和力,台上台下的互动,在营造舞台气氛的同时,很快就让观众入了戏。许多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意识就这样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
▲西店镇溪头村南保庙古戏台维修工程完工开台仪式“事业功名于今为烈,衣冠人物亘古常昭。”在宁海东乡茶院,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露天戏台述说着柘浦街曾经的热闹和繁华。这窄窄的古街,这并不开阔的台前空地,在半个世纪之前,曾挤满了看戏的乡民。他们从四乡八里涌来,看戏或许只是他们逛街赶集的一个藉口,辛苦奔波的一个惊喜。戏台上的故事结束后,戏台下的人生或许就因此丰富了许多,曲折了许多。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演戏的国度。”看别人演戏,也演戏给别人看,融入在中国人骨血中挥之不去的戏台情结已由来已久。一个跟斗翻上去,看见的是戏台藻井顶上明晃晃的镜子;一个跟斗翻下来,所有的镜中月水中花却全都成了唱词排了戏。真真假假,还不都是人生?戏里戏外,哪个不是演员?“一幅有声图画,满篇无字文章”,虚幻的又岂止是戏?面对阳光下空旷的戏台,不禁有恍然如梦的感觉:无论一代代演戏的戏班,还是一辈辈看戏的观众,唱完了自己的那一出,再不情愿,也得退出生命的舞台。唯有这戏台,还默默地站在那里,经历着风雨,见证着沧桑,冷眼笑看热闹的人生开幕又谢幕。在不动声色中阅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嬉笑怒骂中演绎世相的美丑善恶。然后老了筋骨,硬了心肠,以文物的姿态漠然呈现遥远的繁华。
▲茶院乡柘浦街边戏台
归去来兮风云驻此,入相出将金玉满堂。“一方平台演尽古今风流,数尺之基走遍天南地北。”藻井覆顶也罢,露天戏台也罢,华丽或者简陋,高雅或者乡土,宁海的古戏台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戏散后,生活还将继续。
不演戏的古戏台,仍是有生命的。
▲深甽镇梁坑村潘氏宗祠古戏台▲胡陈乡大赖村赖氏宗祠古戏台▲岔路镇上金村娄氏宗祠古戏台▲前童镇岭南古戏台▲前童镇前童村童氏宗祠古戏台▲一市镇东岙村禇氏宗祠古戏台藻井▲深甽镇永丰庙古戏台藻井
作者:钱晓茗
摄影:徐培良
图片选自《宁海古戏台》-end-
静城宁海,你可能还想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