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春秋一弥天大谎

本文由无相有道君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今中外,不啻史乘,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次历险,包括身处其间不自觉的你我。

历史是我们的曾经,是我们的传记,所以往古才能知今,所以温故才能知新,卡梦北鼻,来,让我们一起摇摆。

中国古代一共有二十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长达年,个别短的才十几年。

周朝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年周朝建立,到公元前年为秦所灭,周朝足足存在了年。

这将近年的时间,不仅成就了时间跨度最长的王朝,也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化基础,可以说,正是周朝近年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此后我们华夏文化圈的基本雏形,而周朝产生的思想理论与文化基因,继而影响了此后几千年的中华大地,甚至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一、弥天大谎

公元前年,周宣王姬静去世,他的儿子姬宫湦(读:生)继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幽王。

此后的历史记载大致是:

周幽王在位期间,性暴寡恩,不务朝政,沉溺于宠妃褒姒的美色,为了博其一笑,甚至导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可以说是亡国之君。

好吧,现在我告诉你,以上的记载基本都是胡说八道。

这是司马迁说的?

就是司马万说的也没用。

错的,就是错的。

司马迁编撰的《史记》无疑是一部伟大巨著,他因此被后世尊为“历史之父”也堪称实至名归。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贯彻始终的“实录”精神——汉代杨雄在《法言》一书中说:“太史迁,曰实录”。赞扬司马迁是实录精神的第一人;汉代班固在《汉书》中说:“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种观点一直被历代文人学者所赞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但是,优良传统不是优良品种,不是种在哪里都会硕果累累,优良传统用错了地方一样会出问题。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实录”只会闹笑话。如果第一个撰写周幽王历史的人就是在说谎,之后的史学家要是一味坚持“实录”,那就等于在坚持错误!

任何历史记载都需要客观公正地辩证对待。这一点在司马迁之前,早就有人认识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其实所谓历史,飘逸一点讲不过是历朝历代的一本流水账。由于叙述者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势必不同。《史记》中历史事件的材料来源也不外乎是前朝的各种史料典籍,那么前朝的史料……就一定是真实的么?

下面引用被前朝史料忽悠了的司马迁同志原文:

《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有道翻译:

《史记·周本纪》:“周幽王有个特别喜欢的妞,名字叫褒姒。褒姒要身材有身材、要长相有长相,什么都好就是不爱笑,贼冷艳。幽王爱她爱到骨头里,想尽办法哄她开心,但怎么都不好使。

一天他们去烽火台遛达,为了能逗褒姒开心,幽王命令手下敲起战鼓、点燃烽火。然后就见各路诸侯带着兵马赶来救援,望着齁喽气喘又一脸懵逼的诸侯军队,褒姒觉得好嗨皮,发出了拖拉机般的笑声。看到宝贝儿开心,幽王也爽了。

为了追求刺激,他们反复恶搞诸侯军队,直到大家气急败坏不再相信,最后任凭再怎样敲鼓、点火都没人再来了。

从上面这段文字描述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史记》里刻画的周幽王和褒姒,如果不是智商欠费,肯定就是精神失常。

在以繁缛严苛讲究礼仪而著称的周朝,一代国君居然通过反复拔打报假警来寻求刺激,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黑粉拙劣的技术含量,简直是牵强的离谱,我就呵呵了。

褒姒的笑点也堪称无敌另类,一个以柔弱冷艳而著称的美女,面对金银珠宝、荣华富贵都不为所动,看到乱轰轰的军队反到喜不自禁、仰天长笑,这什么情况?莫非是叫花木兰、穆桂英附体了不成,不爱红妆爱武装么?这……有鸡毛好笑啊?

尽管这样诡异又无厘头的描写,猛地一看让人觉得西周真是气数已尽、幽王确实昏庸无道。但是拜托,这屎盆子扣的能不能有点艺术含量啊,太经不起推敲了。

那个司马迁同志,你可以侮辱我,但请你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对于《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一节,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同样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

钱穆先生从物理学和社会行为学的角度批驳了《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远在距今2年前的周朝,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那个时代,烽火台又不是无线电台,警报不可能在时间上同步传达给各地的诸侯,而各诸侯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不可能朝发夕至同时抵达。最后,就算诸侯军队来了,发现没有敌人,也不过是将紧张的心态放松下来,然后休息或者离开。这有什么好笑的?四不四傻?

因此,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

这不过是一个人为精心编织的谎言,这个谎言不仅忽悠了距西周多年后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还通过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记述,让历代的文人学者深信不疑。

此后,只要有涉及西周末期的文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这个“典故”,并且异口同声振臂高呼出一句高大上的口号——“幽王失德”

周幽王也因此跻身历史著名昏君排行榜。

直到2年后的今天,这个谎言依然在继续。

谣言止于智者。

够了,别忽悠了。现在,该停止了。

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载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截然不同。

清华简上记载,首先因为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之后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而且清华简上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记载的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了《史记》的记载。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并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有人在说谎。或者说,有人在故意抹黑周幽王。

据此老衲掐指一算,在这谎言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重大滴阴谋!

究竟是谁在说谎?为什要说谎?目的何在?

在推理断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周幽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