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过皆有,但是总体功大于过,确实当

引言:

秦始皇功过皆有,但是总体功大于过。

春秋战国四百多年,华夏分裂、诸侯逐鹿、百姓久经战乱,各种文化思想无序混乱,书同文、车同轨后,华夏才有了各民族融合的基础。

纵观始皇一生,他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同时代中水平最高的,幼年为秦国死敌赵国的质子,差点死在邯郸。

回国之后好不容易成为公子,十来岁继位朝政却被三方把控着,吕不韦大权在握,连他亲妈都想杀了他,换人继位。

最后好不容易将政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开始一统战争,给予下面将领最大的信任。

然而李信伐楚,损失了十万大军,军心动摇,始皇却还是希望他能继续为秦国效力,王翦要六十大军灭楚,差点把秦国拖垮,可始皇还是信任他。

最后完成了大一统,实施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使我们不像欧洲一样分裂成以一个一个的小国。

很多人说他不过是奋六世之余烈,基础已经打好了,但换个普通人,真的很难应对这样的风险。

正是因为嬴政出色的风险管理能力,处理好了他人生路上最难最大的几个问题,才真正掌握权力,将自己的人生与秦国的发展结合起来了。

事实上,秦国当时是一样内忧外患,内有三方角力,外有六国虎视眈眈。

没有整合内部之决心,灭六国之魄力,统一思想和统一政权之眼光,怎能成事,始皇不死,无人敢反,始皇确实当得起千古一帝。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从商鞅时代到秦始皇时代,秦国的法律是成功的。

这套法律制度,能迅速调动和组织全国的资源来抵御社会性的风险。

在面对外敌入侵、自然灾害、大规模传染病时,例如都江堰、郑国渠这样的水利工程在应对发生水旱灾害时保证了秦国的粮食安全。

如果秦国的法律制度能严格有效地执行,对风险预防效果非常好,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山东六国。

秦始皇的统一有私心也有公心,秦始皇的思想和远见确实超越同时代的大部分人,他预测到未来的敌人在北方。

历史证明了他是对的,匈奴、突厥这样的草原游牧民族在汉朝、唐朝这样的盛世一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更别提中原王朝衰弱时的情况了,诸如晋朝五胡乱华以及宋朝面对契丹、女真、蒙古的灭国悲剧。

统一六国死了一百多万,但如果不统一,四分五裂年年战争,死的又何止几百万。

加上南蛮、北狄、西戎入侵,没有统一的帝国根本没法保证能一直稳稳的抵抗他们,到时候胡人乱华,死几千万都算少了。

以战止战,统一就是战争的最高目的。

如果把我们古代的封建王朝比喻成一个企业,那么这个企业面临两种风险,即以民族矛盾为主的外部风险和以阶级矛盾为主的内部风险。

秦始皇作为风险管理者,他过于注重管理外部风险,而忽视了企业的内部风险。

对于外部风险,秦始皇必须采取猛烈、极端、暴力的手段去修长城来抵御未来必然发生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物极必反,风险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风险管理的措施必须适当,如果过度了,管的越多越严,反而起到反作用。

为了防范外部风险而进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最终酿成了巨大的内部风险,使风险管理者被风险反噬,因为民众根本承受不了风险管理的代价。

长城很伟大,但修长城的民工很痛苦,他们的痛苦会积聚成仇恨,吞噬整个国家。

汉朝一统后,虽然实行的还是秦法,汉法基本就是秦法翻版,但政策方向和大原则上改成了道家的黄老思想,让民众休养生息。

商鞅这套高压政策在以战养战下还能维持,和平时期一定面临改革,不过二世而亡,可以把汉看作改革后的秦的一种可能性。

长痛不如短痛,历史人物的功绩,要放在时间尺度更长的体系中评价。

一个系统的运作总会有周期生命,所以没有永远和平的制度,战乱本是常态,和平本就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奢侈品。

年来能维持多数时间的和平统一,比欧洲那套连年征伐反而造福更多的人。

秦相对于六国己经是先进制度(郡县制)、生进生产力(流水线)了,再通过军功制打破血缘制的阶层固化,从而激活了整个秦国。

六国骂秦并不是秦残暴,而是秦夺走了他们的权力,他们打不过就只能靠骂来解气了(那个时代读书人基本全贵族)。

至于秦为何而亡,主要还是在底层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己经压榨到极限后,没有留下恢复生机的时间又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工程。

底层如同一堆榨干了的柴堆,贵族稍一点火就烧起来了。而主力又都派向四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人直取了中宫。

但是看当时的情况,赢政是希望在死前把一些大事办完了,免得后世没有魄力去做。

如果当时他不趁着大胜下去强化中央的统治力的话,同样应该会出现他死后秦帝国再度分崩的情况,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带来的生产力还支撑不了郡县制等超前的制度。

派下去的官员在数百年后,同样会成为新贵族(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后,门阀世族不比春秋时贵族差什么)。因为生产力不足,根本无法对社会末端进行统治。

直到用了近年的时间,儒学通过统一思想,才用一种文化手段替代了科技手段,实现了中央对末端社会的影响和简单治理。

到了现代,科技将广播、电视、网络等新的治理手段普及到了全社会,才真正实现了社会末端治理(在某些地方,村霸依然存在,但发达地区基本很少了)。

其实事情的真相,和大家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先说焚书,那个时候他所烧的,并不是秦朝史记,而且不属于博物馆收藏的儒家等各种经典,也不是全部的书籍。

对于那些与民众有益的医学和农业方面的书,秦始皇一直重点保护。

在焚书的第二年,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坑儒事件。

其实对于坑儒这件事情,历史上原本就出现了重大歧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而有些人则说,他们所坑的是方士。

因为亲手按照方士所说的办法选择修仙,但是结果失败了,所以也非常的生气,觉得的所有的方士都是在欺骗自己,所以下令将他们绞杀。

而有些人认为,他就是杀掉了儒士。

哪怕出现最差的一种情况,那么秦始皇所杀的也是那一些奸诈之人,而不是因为自己头脑发热,随便找一些儒士过来乱杀一通。

而且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被大家批评近千年的坑儒事件,最终有多少儒士被杀?一共也就是四百六十人。

如果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些人太多了。但是大家要想一下,那时候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大家只需要翻看一下历史书籍,就知道不管是清朝,还是后面所有的朝代,一个诏令就可以除掉几百儒士。

这件事情也多次发生,而且在这个年代下出这样的命令,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如果秦始皇真的只是针对儒士所实行的苛政,又怎么可能仅仅坑杀四百多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初秦始皇下的命令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当时,必须要实行统一思想运动。

在那个时候刚刚结束了战国时期,而且百家处于争鸣状态,思想领域非常混乱。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也没有办法真正统一。可为什么秦始皇会被大家这么骂呢?

我们可以发现在骂秦始皇里面有几个人特别有名,例如贾谊、司马迁、陆贾等等,其实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儒士。

所以他们会夸大这一件事情,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当年秦始皇要求烧掉的那一些诗书经典,还有很多被保留下来,可是下令所保留的农业和医学书籍,到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或许之后是有一些儒士,觉得民间疾苦和精神食粮比起来,根本就不算是一件事情。

现在的文人大肆贬低秦朝、明朝,而无限度地捧高宋朝,无非就是前面的王朝推翻了贵族和文人的特权,但是你能说这两个统一王朝不强大?

但是宋朝呢?重文轻武,文人阶层不仅拥有大量特权,还不用从事耕作劳役,犯罪了还不用受刑罚,还可以尽情凌驾于百姓之上,你说文人能不喜欢吗?

但是宋朝也是遭受屈辱最多最长的一个朝代,清朝屈辱尚且是工业文明碾压的结果,宋朝能被游牧民族随意侮辱,你就知道“挫宋”是什么意思了。

引用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吕不韦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