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先秦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周朝由西周、东周组成,而这中间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间段。至于为何会如此划分,原因也不复杂,整个周朝逐渐由王室制霸天下,走向天下动荡、诸侯混战。
我们都知道,周朝在取得天下后将整个华夏分给了自己的宗室、亲戚与功勋大臣,这也是华夏古代史中唯一的封建时代。
这时,拥有天下最强武力的周天子可谓号令四方、莫敢不从,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失去关中平原支撑的周天子再也无力压制各诸侯国,周朝也就进入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到了这一时期,诸侯国间的远交近攻成为了左右天下走向的重要推动力,只不过,诸侯国间在前期并不追求灭国之战,基本上只要认输承认我的地位,就不会进一步扩大战事。
此时,各国虽然战争不止,但,还都遵循一定的礼仪,并没有后期那样动辄不破都城誓不还的情况,这一时期的战争烈度远远比不了后世的战国时期。
这也是为何要将一个完整的东周分为了春秋、战国两分部。
其实,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没有了周天子的压制,大家都有很大的动力灭其他诸侯国扩大自己的疆域。只是,春秋时代不是不想进行灭国大战,而是不能,天然的限制了战争的烈度。
然而,当限制条件被突破之后,曾经点到为止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代的数十万人大战,战争烈度可谓是天壤之别。
至于为何战争的烈度会直线上升,原因也不复杂,农耕技术的进步与铁器的大规模普及让大量的民众有了上战场的可能。
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是春秋末年垄耕技术的出现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垄耕可以提高单位的土地产出,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冶铁的进步,则让铁器大量普及,既有利于农业耕作也有利于战争中的对抗。
随着粮食的增多,人口也必然进一步增长,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承载日益增多的人口。这就推动着诸侯王必须要对外扩张,以获得足够的土地。
而对外征战,尤其是,一旦涉及到灭国大战,往往意味着战争的周期相当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内士兵需要深入他国作战,其后勤补给线会非常漫长。
一方面大量的适龄青壮年无法从事农耕,而另一方面又要成百上千里地去运粮,这是春秋时代所无法承受的重担。要知道,春秋时代的千乘之国其军团不过两万人左右,若能组织三万的军团,便能横扫天下。
但,到了战国时期,这两、三万人往往还不够前锋的人数,此时,动辄就是数十万人参战。
而这一切的根本便是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产值大量增加,使得各诸侯国能够负担起大军团作战的人吃马喂。而随着参战人数的增加,战争的烈度必然会上升,也就有了迥异与春秋时期的战争模式,后世将其称为战国。
写在最后,春秋时期的技术进步虽然利于人口的增长,却也带来了后面几百年的征伐,真的是福祸相依。
全文结束,喜欢的话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