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只争霸不吞并,更不

导语:很多人愿意把春秋和战国混为一谈,但是实际上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最大的差别是在于他们对待周天子的态度,而春秋时期最主要的赛制是争霸。

他们只想要拥有话语权,但是不想要取代周天子,可是战国时期就不同了,战国时期是以兼并战争为主,他们想要取代周天子,而最终由强者来统领其他的六国。那么春秋时期的争霸赛制,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不愿意取代周天子呢?

自从武王伐纣,建立了大周王朝之后,而周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分封制度。因为周天子坐在庙堂之上,他无法对全国进行管理,所以周天子便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王爷全部都分封到各个封地,而封地内的所有情况都由各个诸侯去管理,周天子只要负责管理诸侯国就可以了。

分封制度在建立初期,确实帮助周天子管理的全国,但是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分封制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诸侯国手中的权力渐渐越过了周天子手中的王权,所以周天子渐渐的就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代表。

公元前年,诸侯争霸赛制正式拉开序幕,周天子手中的权力在逐渐地被削弱,当周平王到洛阳寻求自己原有的亲戚保护,这时没曾想周天子竟然在背后被人射了一支冷箭,而这支冷箭也彻底让周天子颜面扫地。

所以各个诸侯国在内心根本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不敢取代周天子。反而还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强权,要求周天子给自己加官进爵,虽然周天子此时已经成为了傀儡,但是诸侯国仍然需要他的存在。

春秋五霸齐桓公一直稳居榜首之位,当齐桓公做了诸侯国的大哥之后,他便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管制诸侯国,甚至于周天子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当然也因为齐桓公的做法,也让后续的霸主知道了春秋时期的赛制到底是什么,谁也不能够违反赛制规定。

齐桓公甚至可以左右周王室选定太子的问题,当周王室想要废掉太子的时候,由于齐桓公竭力反对,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被实施。而齐桓公是诸侯国忠大哥的地位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他所制定的所有原则都被遵守。

齐桓公在制定原则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表现出自己霸主的地位,让其他的诸侯国对自己毕恭毕敬,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证中原地区良好的秩序,防止外族趁着中原地区内乱而入侵,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损害,这也是春秋时期无论诸侯如何争霸,谁也不敢取代周王室的最主要原因。

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后续的几位春秋霸主并没有违反赛制规定,反而一直遵守合约。晋文公重耳大器晚成,由于他早年间在外流浪,这一部分经历也使得晋文公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成为了春秋霸主之一。虽然晋文公的手段并没有齐桓公那样高明,可是他仍然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如果想要成就一番霸业,统领其他诸侯国,那么他一定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从周天子处得到许可之后,才能够成为春秋诸侯国认可的存在,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让其他诸侯国所信服。

楚国并不是当初周天子分封出来的诸侯国,它和秦国一样,都是后来新发展出来的诸侯国,所以在楚国的心目中,他们对于周天子并没有过多的崇敬之情,反而一直在屡次试探,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尴尬的境地。

虽然楚庄王一直被诸侯国认为是强盗,但是他经过几场大战之后,也确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虽然楚庄王雷霆手段,但是他也遵从了春秋时期的赛制,不会刻意地打压周王室,甚至于取代周王室。

总结: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始兼并战争,希望把对方除掉,最终自己成为霸主,取代周天子,所以虽然春秋和战国时期是相邻的时期,但是诸侯国的玩法却不一样,所以春秋既春秋,战国既战国。

而正是因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遵守了赛制,才让战国时期快速的出现。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来讲,他们遵从周天子,从周天子手中得到授权,让他们成为霸主,这一条路来得更加稳妥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