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历史迷的印象中,春秋五霸基本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个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应该说这些分类,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除了这些主流的观点之外,大家对春秋五霸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晋文公的一个后代,晋悼公,就被不少人认为也是一代霸主,因为在晋文公和晋悼公之间的时间段里,晋国是一个相对处于下坡路的情况,基本无法对抗后来称霸的楚国。但正是晋悼公的出现,重振了晋国,再次恢复了晋国的霸主风采。
当然,不可能是晋悼公一个人就能取得如此成就的,他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魏绛也是功不可没,正是依靠着这对君臣的齐心合力,才将晋国重新推向了春秋霸业的高峰。那么,这个魏绛究竟有什么本事呢?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魏绛和戎的故事——在当时,北方有个游牧民族无终部落,他们跟晋国是近邻,也知道晋国的实力,因此通过魏绛向晋悼公进献礼物。可是,在当时的人看来,戎狄蛮夷没有教化,对他们就应该以武力解决问题,包括晋悼公本人也是这个看法,所以他跟魏绛说,戎狄贪婪野蛮,不重情谊,与其跟他们暂时和睦,不如出兵讨伐。可魏绛却毫不害怕君主的权威,反倒是坚持自己的态度,虽说戎狄有这些缺点,但是他们总是滋扰边境,作为游牧民族,善于求胜,隐藏自己,很难被中原的军队彻底消灭,与其跟他们战争到底,真的不如结交和好。
经过一番思量,晋悼公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同意了与无终部落结盟,从此结果边地和平,少了外患的中原大国,有了更多的精力发展壮大,而这就是魏绛和戎的最明显价值。而后,随着晋国元气日益恢复,霸主之姿也隐隐重现,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靠着楚国撑腰的郑国,主动攻打了与晋国关系好的宋国,这就等于给晋国一次出兵的机会。
谁知魏绛率领大军抵达宋国后,郑国立刻“怂了”,并当即表态,重新尊奉晋国为自己的“大哥”,但问题是,郑国跟楚国距离更近,楚国也不能容忍郑国的背叛,于是也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倒是无所谓,立刻又重回楚国怀抱。如此一来,郑国的反复无常彻底激怒了晋悼公,立刻纠集了十余个诸侯小国,组成联军攻打郑国,结果郑国还是毫无底线,再次投降晋国,面对着这样一个墙头草一样的附庸,楚国反倒是不想再折腾下去了,因为他们自忖实力已经步入晋国,如此为了一个郑国消耗精力,实在犯不上,而这也变相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因此,有史家称赞晋悼公的功绩是,镇齐,慑秦,疲楚,彻底恢复了晋国的霸业。
那么在简单地了解了晋悼公的故事后,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多数人认可晋悼公的霸业,却很少有人将他列入传统的春秋五霸之中呢。老乐私以为,原因应该有两点:第一,晋悼公寿命太短,年仅29岁英年薨逝,所以霸业维持的时间相对也不够长远。第二,春秋时代,很多诸侯都有着自己的精彩,轮番登场也是古人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因此,一旦五霸有两个人都来自晋国的话,将失去春秋五霸这个概念哲学上的平衡,以及文字上的美感,而且晋悼公再怎么出色,他也不可能超越晋文公,所以,作为晋国的代表,晋文公是任何版本中都不能取代的霸主,晋悼公也就只能被“牺牲”掉了。不知道各位是否认同老乐肤浅的观点,如果大家有什么高论,期待您的留言,咱们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