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唐甄说过:“为将军者若吕牙,为巡抚者若召奭。”说的是:做将军的要像姜子牙,做地方军政长官要像召公奭。
召公奭与姜子牙是同时代人,后世把他们与周公旦、毕公高并称为周初四圣。对于周公旦和姜子牙,我们再熟悉不过,那么与他们并称的召公奭又是何许人也呢?
召公奭,姬姓,名奭,又称召康公。关于召公奭的出身,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另一种说法认为召公奭是姬姓旁支。与文王有较亲近的血脉关系。
这两种说法都有论证。比如《逸周书·作雒解》载:“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服诸侯。”这里把周公、召公相提并论,并且有“父兄”的说法。不难看出,这句话潜在含义有周公与召公本是兄弟的意思。
又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君奭》疏中提出“僖二十四年《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必非文王子。”
召公奭的出身,如今尚有争论,但是他历仕文、武、成、康四朝,一直备受历代周王信任,并委以重任,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文王时代,召公奭就已经崭露头角。《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从这个描述中,文王时代,召公奭就受到了与姜子牙相同程度的重用。
《诗谱·周南·召南谱》说:“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施先公之教于所职之国。”
文王迁都于丰的时候,就把召地封给了召公奭,所以他被称作召公。最初的召国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八里。位置在当时的周人地盘中,也是较为核心的区域了。
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开始酝酿伐纣大业。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姜子牙、周公旦和召公奭这三位。其中,召公奭与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达成协议,倚为内应。
《吕氏春秋·诚廉》记载:“(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启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
在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奴隶大军临阵倒戈,这中间很可能就有内应微子启发挥的作用,而这功劳恐怕也要算在策反者召公奭头上。
周人大军攻入商人首都朝歌城,纣王自焚而死。武王姬发登坛祭天,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这也可见召公奭在周政权中的地位。
武王姬发为了控制和治理商人的土地,把商人的地盘进行了肢解,并分封给同姓贵族和有功之臣,这就是第一次大分封。
这中间,姜子牙被封在了齐地,建立齐国;周公旦被封在鲁地;管叔鲜封管国主要负责监视纣王之子武庚;而召公奭则被封在河南济源以西一带(具体位置已失考),建立召国。(此次分封尚未建立燕国,后文详述)
战后的周朝朝堂上有四大巨头,他们分别承担的不同的职责。管叔鲜统管三监,又作为武庚的监国,负责管理和监视殷商最核心的遗民和贵族。周公旦带着大批殷商奴隶去建设新都城洛邑,并管理朝政。姜子牙则带领部队继续攻伐拒绝投降的地方诸侯。而召公奭则负责招降纳叛。
召公奭的工作是让战败的商人服从周人的统治,周以小邦而治殷商大国,首先要争取的就是民心,让他们不对周人的统治形成抵触。
召公奭先是释放了被周王囚禁的箕子,利用箕子的声望另商人信服。他又给被纣王杀死的比干平反,借商人对比干的同情获取支持。
召公奭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任务,稳定住了商人的民心。为中原各大诸侯国的建立,形成统治争取了时间,把周人对中原的占领变成了既定事实。自此商人再也没有找到夺回中原的机会。
武王姬发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伐纣成功后不久就去世了。周王室开始由周公旦执政。成王年少,周公专权,针对周公的流言开始出现。
当其时,新都洛阳是周公旦一手建立的,周公旦在中央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姜子牙因就封建国,回到中央后,显然也不能与之抗衡。
这时候只有两个人能制约周公旦的权利,一个是负责监视武庚,手握实权的管叔鲜,他是周公旦的三哥,负责商人的行政管理,监视武庚的统治。但其自身始终只能在远离中央的地方,并不能影响中央决策。而另一个能制约周公旦权利的人就是召公奭了。
武王姬发死后,召公奭和周公旦两人商议之下,在陕地画了条线,陕地以西的归召公管理,又称陕西。而陕地以东归周公管理。
召公奭多次斥责周公专权,周公却拿召公没办法,先写了《君奭》表白自己的忠心,后来又列举了伊尹,甘等人的旧事才让召公不再怀疑他。
其实在这个时候,周公旦身后有召公奭监视,而前面还有管叔鲜虎视眈眈,朝中也有姜子牙心向成王,周公旦就算真的有谋逆之心,恐怕也是力不能及。
就算如此,周公旦的执政还是成为了管叔鲜造反的借口,他勾结了武庚,与同为三监的两个弟弟霍叔处和蔡叔度发动了三监之乱。
面对叛乱,周公旦和召公奭再次团结了起来,周公旦开始东征。这次东征很顺利,《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周公平定叛乱能这么顺利,与召公奭坐镇后方,提供军需,平靖地方分不开关系。这个阶段,“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受封太保,周公受封太师,成为成王的左右手。周公平定叛乱后,成王又封姜子牙的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为东部诸侯之长。
就这样,东面的姜子牙与西面的召公奭把周公旦夹在中间,西周的权利结构再一次平衡,不久后,周公旦归政,召公奭成为了西周的首席大臣。
《逸周书·作洛》:“王子禄父北奔”。据考证,禄父就是武庚,从这个记载可以判断,三监之乱后,武庚有可能向北方逃跑了。而北方,也就是今北京一带也被认为是商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地方。也就是说,三监之乱后,殷商余孽转移到殷商人发源的北方地区,继续跟周王室作对。
传世的青铜器余簋中有段铭文:“王伐汞子葺,又氏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芍亡盥,王永大保易休余土,用兹彝对令”。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成王讨伐武庚的儿子殷茸,下令让时任太保的召公奭领兵赶到战场。(大保即太保)
《诗·大雅·召旻》记载“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召公奭的军队行进迅速,这个时候,召公的军中很有可能有着熟悉北方的箕子带路。所以召公的军队很快就攻打到了今北京一代。殷茸的叛乱也被迅速平定了。
召公奭的军队进攻到今北京地区,命令箕子带领部队出辽西走廊,进入今东北地区,继续追击逃散的殷商叛军。也因此,箕子从而得以建立箕子朝鲜。
年,在房山琉璃河的大墓考古中,发现了克盉、克罍,器物上的铭文记载了第一代燕候的情况,铭文大意是:成王封召公子姬克为燕伯,令就封燕地,接管土地和管理机构。
也就是说,为了稳定在北方的统治,成王封召公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了后世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
与此同时,成王还任命在今东北松辽平原中部的开原地区的秽貊两族后裔建立了韩侯国(战国时被箕子朝鲜所灭),与燕国,箕子朝鲜互为犄角,保卫西周北部边疆。
《诗经·韩奕》说:“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韩侯国的都城还是召公北伐带去的燕国军队帮助修建而成的。
北方三个大诸侯国已经建立,对北方形成有效统治,清除了殷商余孽。召公北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没有在燕国久留,很快又回到中枢坐镇,帮助成王治理整个西周。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除了最初的周公执政,其余时间都是召公在执政。成王去世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后世的康王很不放心,于是把召公奭和毕公高招来,托付后事。
成王写下了《顾命》,让召公奭和毕公高带领诸侯大臣,共同辅佐康王。召公奭和毕公高也亲自带着康王拜谒先王的宗庙,要他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治理国家。
由于成王写下《顾命》对召公奭的托孤,所以后世对于托孤之臣多称之为顾命大臣,也指摄政之臣。
召公奭和毕公高一起辅佐了成王和康王几十年,成果是显著的。后人提到这个时代,都会称赞“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成康之治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这个时代四十多年不动用刑罚,礼乐传教,和平稳定。是西周蓬勃发展的时代。而成康之治的出现也有赖于召公奭的勤恳执政,毕公高,姜子牙等人的有力辅助。
召公奭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虽然他没有什么著作流传于世,但是百姓们都没有忘记召公奭的恩德。
《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翻译成现代话: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由诗文可见召公奭是多么为百姓所怀念。这也留下的甘棠遗爱的典故,用来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召公奭也因此成为后世廉吏效仿的典范。
召公奭去世后,召公后人一直在周王室中担任要职,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召公虎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篇留下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是召公虎劝谏周厉王留下的。后来周厉王被国民暴动赶出京师,召公虎与周定公共和执政,开启了我国的确切纪年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战国时,召国被周王室所灭,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而召公奭另一个封国燕国,凭借着远离中原战乱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躲过了春秋早期的兼并热潮,又在齐桓公帮助下避免了被北方夷狄消灭。后来也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为了独霸北方边疆的强大势力,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中享国最长久的诸侯国,自西周初年一直延续秦朝统一中国,凡八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