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周郑交质,诚信只是强者的通行证,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篇——《周郑交质》。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全文仅一百七十余字,行文节奏紧凑,语言简洁,将这个标志着东周王朝权威崩溃的历史事件描写的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以下是读书分享: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卿士,执政大臣,类似于后来的宰相),周平王动了异心(贰,有二心),想分权给虢公(指西虢公,名忌父)。郑庄公对此心怀不满,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这回事。”于是,周王朝和郑国交换质子,周平王的儿子公子狐到郑国,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留在周王朝。

一、哪来的“卿士”

这个事还得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说起。

当初,周幽王昏庸,宠爱美女褒姒,想废长立幼,这个要废的“长”就是周平王,名叫姬宜臼。作为堂堂的嫡长子,姬宜臼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于是,他伙同外戚申侯,勾结犬戎发动反叛战争,弑父幽王,杀弟伯服,靠着申国、缯国、许国的支持,自立为王。

在那个时代,做出如此下三滥之事,肯定是不能服众的。众多实力强劲的诸侯都不买周平王的账。其中一个姬姓公爵大国虢国就另立了一个王,他就是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携王。

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这种二王并立的局面,让各方诸侯都开始站队,打着保护主子的名号开始争抢地盘,顿时间就天下大乱了。

这时,一个人英勇地站了出来,并大吼一声:“不能再这样了!我要结束这种局面!”这个人就是姬姓侯爵大国晋国国君晋文侯。他选择站队周平王,带领军队攻打虢国,杀了周携王。

之后,他又联合了郑武公出兵去申国接周平万去洛邑,负责为周朝养马的西垂大夫秦襄公也派兵护送。

这就是历史事件“平王东迁”的大概经过,晋国、郑国、秦国立有大功。周平王论功行赏,秦国开始准备建国,郑国和晋国受封了大片土地,并且晋文侯和郑武公都被授予卿士,类似于宰相,共同管理周朝政务。

随后,晋国开始陷入长时间的内乱之中,而郑国则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俩欺行霸市,扫荡群邻,各种没节操的发动战争,实力也就逐渐增大,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了。

二、周平王的挣扎

眼看着郑国做大做强,周平王开始想办法了。当时,郑庄公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忙着收拾自己的弟弟,发生了著名历史事件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长时间不到周朝报到,政务也没时间管了,周平王趁着这个机会,就动了心思,向外界寻求帮助。

周平王想到了西虢国,他趁着西虢公忌父来朝拜之时,对西虢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双方就周平王自身的安全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就之后的权力分配问题,进行了友好协商。最终,西虢公亲切地表示:“大哥,您这个事情我管不了,您自求多福吧。”

这就是文中的“王贰于虢”。

三、一句“无之”,尽显悲哀

周平王动了坏心思的这件事,还是让郑庄公知道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郑庄公决定要震慑一下周平王,让他安分安分。文中的一个“怨”字,真是妙到巅毫,形象地表现出了郑庄公的情绪已经郑庄公和周平王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平时的夫妻之间对话一样。

妻子问:“你为什么要背着我藏钱??!”

丈夫委屈地回答:“我没有……”(王曰:“无之”)

妻子还是依依不饶:“我不信,你把衣服都脱了让我检查,并且把银行卡上交,我去把密码改了,然后你对天发誓说你再藏钱就出车祸被撞死!!”

丈夫说:“好的。”

这地位高下立判。

一开始,我读这篇文章之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周平王就说出“无之”这两个字,自己是周天子,我想干什么就干了,大方地承认不行吗?后来我发现,真的不行。

要知道,在那种情况下,郑庄公也不会善罢甘休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承认了,郑庄公也会找到理由对周天子下手,就比如说:“我郑国尽心尽力服侍您,您却不信任臣子,你这样的天子,如何能服众?”想搞你,理由有的是,承认了就是自己送人头。

但是不承认,还有一线生机。实际上,周平王想要寻求西虢公帮助的这件事没有落实。可以说还属于是“意欲为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证据。只要咬死不承认,就没有什么把柄郑庄公抓住。没有把柄,郑庄公想动手也没办法,而就因为郑庄公没办法,才想到了交换质子这招,让周平王颜面扫地。郑国的威信也借此得到了提高,开始了更猖狂的扩张,国力大增。

即使如此,周平王也必须得认。但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先稳住郑庄公,以后再找机会吧。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平王驾崩了(崩,古时帝王死称崩),周王朝的人将政务交给(畀,bi必,交给,给予)虢公处理。四月,郑庄公命令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了温地(温,周王畿内小国,在今河南温县西南)的麦子。秋天,又派军队收割了成周(成周,周的东都,今在河南洛阳市东)的谷子。周王朝和郑国开始互相怨恨(交恶,wu务,互相怨恨,关系变坏)。

一、一路哀伤的太子

周平王驾崩了,在郑国做质子的周平王的儿子公子狐准备回洛邑继位,但是一路上哀伤过度,死在路上了。

怎么就这么巧呢?准备继位,就死在路上了,理由还是哀伤过度。反正我对此是表示怀疑,但具体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留给大家去想象。

儿子死了,那就由孙子继位吧。于是,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这个年轻人可不一般,血气方刚,想做个中兴之主,一心想要改变此时被动的局面。

二、一个棒小伙

周桓王决定将朝政全权交给西虢公忌父掌管,也不管你西虢公同不同意了,反正就是得拉你下水。这个行为让郑庄公非常的恼火,心里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你爷爷都不敢干的事情,你小子敢做?我必须得给你点颜色看看了,要不然我这大哥还怎么当?我这春秋小霸岂非浪得虚名?!”

但此时的郑庄公还是克制的,他选择了一步一步试探。春天,抢了温地的麦子,周桓王忍了。于是郑庄公更进一步,把周王朝的东都成周给抢了,这个信号就不一般了。东都都抢了,下一步就要打进首都了!你周桓王还能忍?

没错,周桓王还是忍了。但是双方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边境线上经常发起冲突,郑国和周看起来已经是“不共戴天”。此时的周桓王正在忍辱负重,积极组织力量准备讨伐郑国。

经过郑国的这一顿折腾,周王朝早已经颜面扫地,权威崩塌。周桓王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局面,准备毕其功于一役,这所谓“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繻葛之战一触即发!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君子说:“信任不是发自内心(中,通“衷”,内心)的,质子是没有用的。依照明恕(明恕,互相体谅。恕,推己及人,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之道行事,接受礼法的约束(要,yao腰,约束),就算没有质子,又有谁能离间(间,jian建,离间)呢?

如果有光明磊落的信任,即使是山涧、水溪、沼池、水沚的野草,浮萍、白蒿、蕰、藻一类的野菜,筐、莒、锜、釜一类的器具,积聚或流动的水,也可以用来祭祀鬼神,可以用来进献给王公(荐与羞同意,均指进献之意)。更何况君子想达成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必定按照礼法行事,哪用得着质子呢?”

《诗经·国风》(简称“风”)中有《采蘩》、《采蘋》,《诗经·大雅》(简称“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彰明(昭,彰明)忠信的啊。

所谓“君子曰”,笔者认为其实都是作者左丘明对此事的评价。多数人认为,作者为了宣传礼教,将落脚点放在了诚信二字上,是为了引人向善,但是笔者并不认同。

作者文中写道: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但作者有一个前提条件没写出来,那就是实力。

如果你实力够强,你拿一堆破草,破菜,破锅碗瓢盆去祭祀鬼神,去进献王公,那都是可以的。如果你没有实力,你就是送个质子,也抵挡不了灾祸。

诚信有没有用,其实并不取决于是否发自内心,而是取决于实力。

如果双方实力对等,诚信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合作方式。但如果实力不对等,弱势一方的诚信毫无用处,它并不会耽误强势一方前进的脚步。

这时的诚信只能是弱者的一块“遮羞布”,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跟别人说:“你们看,我遵守诺言,非常诚信,但是那个王八蛋不讲信用把我消灭了,错误不在我,而是在那个王八蛋!”

这有用吗?显然没用。

而作为强势一方,你也不能巧取豪夺,你必须要运用礼法去包装一下你的行为,让你的行为看起来是别人有错在先,这样才能名正言顺,你获得的利益才能长久。所以我说,诚信是强者的通行证。

什么?你不会包装?那你就多读书,去看看《诗经》怎么写的吧!

以上。

希望我的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咱们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去读一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