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书中有一个人物叫朱先生,其原型是关中大儒牛兆濂,是白鹿原上的神人。而在秦岭之南,也有一位大儒,被誉为“汉南三杰”之一,陕西师祖辈的人物,当时名动秦岭南北,时下却鲜为人知。
岳震川(~),字仲幹,号一山,又号韻秋,洋县谢村镇东韩村人。出生于自耕农家庭,祖、父两代男耕女织,家近小康。他自幼深知前辈辛劳,事亲至孝。乾隆五十七年()参加陕西省乡试中举人,名字和同乡王檀魁一同载入于大慈恩寺所立石碑中,雁塔题名。因成绩优异被陕西学政选中保举入国子监学习,即所谓拨贡。类似于今天的保送生,但其时一个省十二年只有三个名额。
岳震川秉承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向学政说明情况:家中双亲辛劳且已年迈,自己“无出游之志”,愿在家侍奉。学政感其孝心,嘉许其行,嘱其上进。岳震川返回洋县老家,侍奉亲人。
嘉庆元年()以后,白莲教义军进入洋县,他陪送母亲到城固以避。
清嘉庆六年(年),他奉父命赴京,嘉庆六年()大挑授知县,随即中进士,授内阁侍读中书。担任顺天乡试对读官。尽管朝廷对他非常敬重,但他年近半百,又挂念老母,“亲老不图仕进”。嘉庆七年、十一年,两次乞请省亲之后,于十二年秋便以老母多病为由,呈奏折辞朝。离京前,嘉庆帝颙琰赐他葛衣一件,作为纪念。
岳震川毕生研讨文辞,尤以文笔见长。从幼时就读到辞朝归里,“百家六艺多所浏览,取其精华,自成一家”。撰写文章“一字未协若有鲠茹于胸中,必章妥句实而后即安”。辞官回家后,应兴安(安康)太守叶健庵等人的邀请讲学,因其文才出众,“德教派衍关中,流波吴楚”,与县人王擅魁和勉县人严庆云并誉为“汉南三杰”。
他先后在关中、汉南、关南三书院掌管教务,担任讲席。他认为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学生的品行好坏,关系到国家吏治和社会风气,而为人师者更应以身为表率。有人向他送钱物,他均坚辞不受。他在书院主要讲授程朱理学和张载的关学理论,强调注重自身修养,要求学生写文章要结合社会实践。其时,求他写碑文和墓志铭的人甚多。天保(今广西德保县)知县朱近堂病危时专嘱其子:“必得一山之文铭吾墓。”
周至的名士路德就是他教授的学生。本县著名乡绅刘继德高祖刘蕴玉也是本村名儒岳震川的高足、是《刘氏家训》的作者,是刘氏宗祠和私塾的兴办者。刘继德父亲刘定荣曾任渭南县训导,祖父刘钺曾任华阴县教谕,曾祖父刘待宣为侯选训导,刘继德的儿子刘宝锷是中山陵工程的监理师。刘氏一门可谓文运昌盛、世传不辍,亦荫蒙岳震川教化之功。
岳震川无论为官为民,都满怀桑梓之情,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嘉庆十一年,他悉知县人苦于盐引不均,盐税过重,前知县邹溶乞请豁免,仅免除追加部分,即上书汉中知府严如煜和中丞方葆严请求豁免。严为他的精神所感动,逐级上报,将本县盐课银由.35两减至.41两,并明文“遇闰不加”。他还满怀热情地写了《杨填堰开渠筑堤碑记》、《谢村免杂差碑记》等碑文和《平仓论》、《社仓论》、《食货志论》等论文。
岳震川终生勤修《小学》,事亲以孝、事友以诚、事邻以睦,多嘉言善行,待人接物朴诚随和。济危纾困,遇孤寡贫困人家,婚丧嫁娶常馈赠财物。遇有失意愤懑之人,常良言劝导。遇争讼吵架之事,多居中调解。颇受乡民爱戴。有一次,家中失盗,贼旋即原物送还,并附上纸条表达歉意,说:自山外来,不知是岳先生家。受他影响,据说东韩村富裕人家,遇有乡邻借粮,让其到仓中任意自取,也不甚逼讨。
晚年,他在家终养,广交贤友,切磋文辞,并请好友蔡子锭题“赐葛堂”匾额,悬于家门。嘉庆十九年()六月,病逝于家中。因先其母五日去世,道光八年()始为他举行葬仪,吊唁、送葬者千余人,逶迄于路,哭声震天,与《白鹿原》中牛先生死后情形略无二致。其后,奉旨崇乡贤祠。哀荣之盛,迄今洋县无人能出其右。
岳震川生前著述甚多。他死后的第三年,由其师庄炘(虚)序次其文,编成《赐葛堂文集》(全集收入杂著、书、序、记、论、传、行状、祭文、墓表、志铭、绪刻等文章篇)。另有《猗松寓舍诗》、《增删春秋三传合纂读本》等著作,省、府、县志均为他立传,并选录其诗词及散文。光绪五年()《赐葛堂文集》刻印成书。年,张西虎、冯岁平校勘三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赐葛堂文集》。
我慕先生高义,于茫茫网海中搜寻点滴,仓促间攒成此文,以表寸心,使先生大贤不泯灭于时,更能光照未来。欣悉汉中市作协主席王鹏先生箸有《一代乡贤岳震川》,想必叙述更为详尽,然不得亲见,引以为憾事。写一小诗作结:自古文章束高阁,先生教化传泽野。平生清静远帝阙,满腹道德近桑柘。风过稻菽万顷波,星隐草莽一世杰。我见世事多奇怪,贤名不胜恶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