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知中,“和”是儒家提倡解决矛盾的关键主张,坚守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
但是儒家经典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传》中,作者却极力宣扬复仇论,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相违背。那么《公羊传》复仇论的内容是什么,小编在此给大家解析一下:
一、国家最高君主的仇必须报
《公羊传》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子不讨贼非子。公羊高认为国君如果被杀,作为臣子的必须要为国君报仇,如果不报仇则臣非臣、子非子。鲁庄公的父亲鲁恒公被齐襄王所杀,鲁庄公不想堵上国运为父报仇,毕竟鲁国太弱小齐国太强大,结果遭到全国非议。
鲁庄公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在庄公九年伐齐,结果遭到惨败。但是在公羊高看来,鲁国伐齐是虽败犹荣。他认为给国君复仇,是臣子的使命乃是天道。但是鲁庄公伐齐之举依然没有得到公羊高的认可,因为鲁庄公只是迫于舆论压力,并非真心伐齐,所以对鲁庄公的评价依然贬斥。
二、国与国之间的世仇必须报
《公羊传》曰:国仇百世可复,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百世复仇论。公羊高认为国仇远高于家恨,涉及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作为臣子的任何时候都要一雪国耻,哪怕国仇已经过了年。国君一体代代相传,尤其是作为现任国君,必须要为受到耻辱的国君复仇。
周夷王的时候,齐国第五任国君齐哀公被纪国国君陷害,结果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齐国第十四任国君齐襄公为给齐哀公复仇,直接将纪国从地图上抹掉。从齐哀公到齐襄公已经隔了九世近两百年,但是齐襄公依然打着复仇的旗号将纪国消灭,此举获得公羊高的颂扬。
三、臣下可向昏君复仇
《公羊传》中主张如果做臣下的没有罪责,被国君冤枉杀害,则臣下之子可向国君复仇。公羊高的这个主张可以说与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理论相违背,在传统的阶级社会属于异端邪说了。因此公学说在后世封建社会中,消失了上千年。
《公羊传》中主张臣可向君复仇,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伍子胥伐楚。伍子胥为给父亲伍奢报仇,借助吴国的力量灭楚,并将杀父仇人楚平王鞭尸。在公孙高看来,伍子胥叛离楚国投靠吴国,是正义之举。孟子曾说: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公羊高发扬了孟子之论。
《公羊传》复仇论浅评
公羊高在《公羊传》中虽然宣扬复仇论,但并不是主张毫无原则的复仇。比如公羊高认为国仇百世可复,但是家恨不能延续,只能在一代人中解决,不可祸及子孙。臣下想国君复仇,只能是在被冤枉的情况下复仇,如果臣下因为有罪被诛杀,则罪有应得。
表面上看《公羊传》宣扬复仇论与儒家仁爱思想相违背,但是内在主张却与儒家提倡的忠君、孝父论相映德彰。臣子必须报君父之仇,此乃忠君;臣子向昏君复仇,此乃孝父。公羊高主张复仇,是指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复仇,复仇必须有正义性,而不是所谓的快意恩仇。
《公羊传》虽然主张复仇论,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儒家主张的忠君孝父的礼制思想。更多的还是宣扬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纲常伦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
《公羊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成为儒学的经典。复仇论只是公羊高所主张的思想之一,他在《公羊传》中提出的政体三世说,与现代学术界的历史进化论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