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卷二十四·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大意是说:所以天子处理事务,不求完美,无心于极端,不要求圆满。完美就会转向缺损,极端就会转向反面,圆满就会转向亏失。那么究竟应如何去理解呢?
中国的先哲,早在年前就会观天象,察地理与风水了;如出土的璞阳西水坡墓就证实了这一点。《吕氏春秋》这句话:物全必缺,物极必反。恰恰是先哲们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得出的结论。影响中国人的春秋战国时代三本书《易经》,《黄帝内经》与《道德经》,都告诉我们:满招损,谦受益之真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宜有个度,晓得知止的人才是智者,若欲望过多过大,一定会遭损失。这两年,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许多富人破产了,资不抵债了;有很多中产贪婪性的投资,很快变成赤贫了。天道忌满,人道也是如此,谁悟透这一点,谁受益终生。
物全必阙,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十有八九不如意,这就需要我们正确面对。事物要完美,必定有所缺陷。人人都想做到完美,但人人都做不到完美。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着相反方面转化。做事是松紧有度,张施有方,不然透支体力,拖垮自己。这是最先由老子提出的思想,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反复不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正反两面,而且是相互循环。
通过对“物全必阙,物极必反”释义:说明为人处世,不求完美,无心于极端,不要求圆满。这是以道家为理论基础,融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学术。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而我的理解是,事物苛求全美则必定出现缺陷;事物发展到极限必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事物如月亮盈满了必定出现亏缺。
经查阅资料,物全必缺,物极必反”是古人对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即,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产生丶发展丶成熟丶衰落丶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发展到最好(即,全丶极)的时候,事物就开始向反面(即,缺丶衰)转化,比如,月圆月缺;一年最冷节气是大寒,下一节气是立春,天气开始转暖;人生必有死,这是“物全必缺”,人的生命最旺盛是25岁左右,过了这个年龄,各个器官功能开始下降,这是物极必反”;喝酒喝到最高兴的时候,被酒精麻醉的忘乎所以,结果必然是大醉,醉酒给人带来痛苦,这是乐极生悲”,由乐转悲,这也是物极必反”,等等,所以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离不开这一发展规律。
所以我们应该正是认识事物“物全必阙,物极必反。”的道理,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其实人类的创造能力十分有限,过度的欲望,过度的追求,只能是让人累死在贪婪的路。
总之:大家在生活中也一样,不要在一味地追求完美,完美永远不会得到。最美好的,也永远是你得不到的,男人最喜欢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女人最心仪的,永远是商场里的,如果你还在盲目的贪恋完美,很容易会走向衰败,只有懂得少欲知足,适可而止的道理,才能越行越远,越来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