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和一些书籍查阅帛书《老子》甲本文稿时,发现很多人将某些乙本文字抄录成为甲本,如标注的是帛书甲本,却把甲本的“曲则金,枉则定”按照乙本“曲则全,枉则正”抄写,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一个解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注释,但决不允许修改原文,这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者应留意这些细节,对擅改原文者直接否决。
文
杨吉德
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问:本句帛书乙本为“曲则全,汪则正”,王弼本“曲则全,枉则直。”按照古籍解,《庄子天下篇》:“老聃之道,人皆求福,己独曲全。”《论语》:“举直错诸枉。”似乎甲本抄写有误,应以王本之“全”“直”为是。应如何解释帛书甲本之字呢?
答: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帛书甲本早于乙本和王本,可信度最高,乙本和王本多有修改,可信度低。
二是从字的指向看,“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洼和盈所指不是同一个主体,敝和新,少和得,多和惑所指也不是同一个主体,洼是容器之状,盈是水之形态;敝指旧物,新指新物。而“曲则全”指的是同一个主体,弯曲才得以保全;“枉则直”,也是同一个主体,委屈才能伸直。以此看,乙本和王本在文字组合上都有问题,不属于原本文字,应以甲本为准。
下面分析一下甲本“曲则金,枉则定”的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道德经》是对《周易》卦的阐释,而且是按照《周易》卦的排列顺序来写的,前面各章注释已经作了解析,这里不再赘述。第21章对应《随》卦,24章对应《蛊》卦(依王弼本《道德经》章节序号),22章就对应《临》卦,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临》卦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本章要表述的思想是什么。《临》卦的卦符:
两个阳爻屈居于四个阴爻之下,展现给我们两个视角:一是阳爻被阴爻压制,此为大凶之卦;一是阳爻主动下沉于阴爻之下,为上吉之卦。阳爻为君,阴爻为民,国君亲临于百姓之中,变成了政治上亲民,周文王把卦辞写为“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君王亲临于百姓之中,关心民众疾苦。“元亨利贞”是最好的断词,《临》卦就成了大吉之卦。而且进一步指出,如果国君或官员们到了民众之中,却让民众像八月寒气来袭一样感到寒心,就会有凶险了。本章第一个字“曲”就是紧扣“临”字,弯曲自己那高贵的身躯。这样就明白了“金”的含义,能够做到弯曲自己才是最金贵的思想或行为。既然“金”表示贵重,为什么不写“贵”字呢?因为“贵”是身份贵重,和思想珍贵容易混淆,故用“金”字更为恰当。
再从“曲则金”的指向看,“曲”指的是身份,“金”指的是思想品行,主体有别,相同于“洼则盈”,故“曲则金”应为原文。从思想性上看,“曲则金”远胜于“曲则全”。
“枉”,弯曲。需要注意的是,“曲”和“枉”都是主动性的弯曲,“曲”是让自己的身份屈就,“枉”是让自己的主观思想曲于众人之下。“枉则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天下就能安定。故“定”字优于“正”、“直”。学界所谓的“定”、“正”、“直”互通是不严谨的。
明白了前面两句话的思想,“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洼下去才能使水满盈;打坏了旧的物件,新的物件才会出现;现有的少了,才能获得更多;现存的太多了,就可能引发惑乱。
是以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问:王本此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将“执”改为“抱”,“牧”改为“式”,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首先要弄清楚“一”的内含。王弼注:“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也。”文中没有其它数字对比,“一”不应按数字解,故王解不确。陈鼓应:“执一,即执道。”“道”字之说不明确,为什么不直接写“道”呢?“一”的概念弄不清,对其它字的讨论就难言准确。
《道德经》中有两个“一”与本章近似,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十四章对应《周易泰卦》,“泰”字帛书《易》中写为(文示),上文下示,神灵之义。此“一”指卦名(文示),意思是神灵的这三种状态只能用(文示)加以概括。故此“一”指所对应的卦名(文示)。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对应《周易恒卦》,“恒”是恒久不变之义。此六个“一”,都是指坚持恒久不变的精神,即“一”的内含为卦名“恒”。
再看本章之“一”,本章对应《周易临卦》,“临”是《临》卦的主题思想,也是本章的主题思想,故“一”应该指坚持亲临百姓的思想。
如果“一”指坚持亲临百姓的思想,那王本的“抱一”就没道理了,应以甲本“执一”为是。“是以圣人执一”,根据这些道理,圣人坚持亲临百姓的思想。
“以为天下牧”的“牧”字写的很有讲究。牧本义是放牧牲畜,又有治理义,如古有“牧令”、“牧守”、“牧宰”等地方官名称,可见,牧字专指治理百姓,不是国君治理朝臣。所以“牧”有“治”义,但不同于“治”,这与“临”的思想是一致的。“以为天下牧”,以亲临百姓作为治理民众的基本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中的“圣人”主要指周文王,因为周文王写的《周易》,《道德经》是阐释《周易》的著作,圣人当然指周文王。《国语》:“〈周书〉曰:‘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惠于小民,唯政之恭。’”《晏子春秋》:“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为王者,也只有周文王以亲民惠民著称,故“圣人执一”,就是周文王始终坚持亲临百姓的思想。
《临》卦爻辞:“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大君”即为国君,和“圣人”身份相匹配,说明“圣人执一”在《临》卦中是有交代的。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问:本段与前一章(通行本24章)之“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义同,是否这两章主题相同?
答:前一章对应《箇》(蛊)卦,主题是如何避免过于自傲;本章对应《临》卦,主题是如何亲临百姓,获取民心。两章主题不相同。既然两章主题不同,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句子相重,应该是在抄写时做了添加。本章合理的句子应该为:“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不自伐故有功”,不在百姓面前自己夸耀自己,才能够建立功业。因为你贬低别人,夸耀自己,百姓就会疏远你。
“弗矜故能长”,不居功自傲,蔑视他人,富贵才会长久。因为蔑视别人会引发怨恨,有人在怨恨你,危险就会时刻伴随左右。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领导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符合“曲则金”的主题。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问:这句话讲的是谁“不争”呢?
答:一般将“夫”解为语气词,其实只有在描述普通人时才用这个字,描写君王时不会用“夫”作为语气词的。第二章郭店楚墓竹简:“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帛书本改“天”为“夫”:“夫唯弗居也”,就是一个错改的例子。本章讲国君亲临于下,又有“圣人”之语,以君喻天,写为“天唯不争”才对,帛书本的“夫唯不争”大概同第二章一样,将“天”改成了“夫”。
“天”具有天然的本色,天不去争,别人也代替不了。如果是一般人,凡事不争取,永远不会实现超出自己身份的功业。所以帛本“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不符合现实的。至于王弼本多加了“天下”二字,更是多此一举。
古语,才诚金归之。
问:王本此句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如按帛本应怎样理解呢?
答:帛甲本从“之”到“几”文字缺失,根据乙本填补。“曲金”,“曲则金”的简写。“几语”,简单的几个字。“才”,人才,有才能的人。“诚”,《说文》:“信也。”“归之”,归附于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人所说的屈尊才是最金贵行为的话,虽然廖廖几个字,那些有才能的人却正是真心相信了这种金贵之处,而前来归附。
《临》卦象辞:“象曰:泽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可以理解为:通过施教而产生新的思想,让更多的民众来投奔自己,才能拓展更为广阔的国土。象辞与本句相合,是对“临”字意义的深层次阐释。
今译
能够做到弯曲自己,才是最金贵的思想和行为。
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能够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天下就可安定。
物件洼下去,才能使水满盈;打坏了旧的物件,新的物件才会出现;现有的少了,才能获得更多;现存的太多了,就可能引发惑乱。
根据这些道理,圣人坚持亲临百姓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理民众的基本原则。
不在百姓面前自己夸耀自己,才能够建立功业。
不居功自傲,蔑视他人,富贵才会长久。
天从来不争,所以也没有谁能与之相争。
古代人所说的亲临才是最金贵行为的话,虽然廖廖几个字,那些有才能的人却正是真心相信了这种金贵之处,而前来归附。
附王弼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