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读两段古文:
汉朝,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云:“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中时,韩愈《马说》中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历史上,真的有“伯乐”这个人么?带着疑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便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和前文我们学过的“扁鹊”传说一样,历史上的“伯乐”也不止一位,但出于人们对于擅长相马者的尊敬,一般都将其中特别出色者,统称为——伯乐。
最早有记录的伯乐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原名孙阳(约前-前),字子良,又称王良。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善相马。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东南)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前—前在位)之臣。
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又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赵简子时期的伯乐
还有一种说法,伯乐乃赵简子之臣——邮无恤(或作邮无政)。一说即王良,亦称王梁、子良。晋国大夫,食邑于邮,善御。
鲁哀公二年(前),晋郑铁之战,为赵鞅的御者。战斗激烈,两靷[yǐn]将绝(牵引马匹的绳子就要断了),仍能以将断之靷控制骖[cān]马(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引申义是驾三匹马)。相传死而托精于天驷星。
赵简子,即赵鞅,?-前,亦称赵孟,春秋晋国赵氏的领袖。他是战国时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赵简子曾使其相马,出自《韩非子·说林》。
鬼谷墨子时期的伯乐
北邙山中有岭,名曰太极岭,岭下有湖,名曰伯乐洼,为今孟津县朝阳镇所辖,传说此地为伯乐隐居之地。
伯乐为晋国没落贵族,精于相马之术,见晋国大乱,渡河入洛,隐居于北邙山太极岭中。当时,鬼谷子隐于云楚,墨翟隐于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来。
鬼谷子
鬼谷子,名王蝉,又名王诩,战国时代传奇人物,卫国(今河南鹤壁一带)人。曾隐于清溪鬼谷,常入云梦采药修道,弟子无数。其弟子有张仪(?-前)、苏秦(?-前)、孙膑(生卒年不详)、庞涓(?-前)、商鞅(约前—前)、毛遂(前—前)、徐福(生卒年不详,出仕在前列几个弟子之后)等门生。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于兵法、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学。后人称之为“王禅老祖”。
今传《鬼谷子》十四篇。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
为了叙事准确而且有对比性,我们有必要搞清鬼谷子生活的年代,这里从他的几个高徒来反推一下吧(生卒年不详的就删掉了):
张仪(?—前,为秦相是前,按至少5年出师,在鬼谷子处学习至少为前年)
苏秦(?—前,出师后周游列国多年不得志,归家后又潜心研究一年,求见周显王不得重用,周显王前即位,至秦国时秦孝公已死,商鞅刚被处死,则此时年份为前年。后来,前年,苏秦至燕国,一年后才见到燕文侯,此时为前年。由此大略推断,在鬼谷子处学习至少为前年)
庞涓(?—前,庞涓为大弟子,围魏救赵在前,之前庞涓已经被孙膑迫害被砍双足,关押并被齐使偷偷带回齐国这段时间都算上,按至少5年出师,在鬼谷子处学习至少为前年)
毛遂(前—前,秦围赵国邯郸,平原君赴楚求救前,毛遂作为门客跟随,此时毛遂已在平原君门下3年,可推断出仕时间至少为前年)
徐福(出仕在前几个弟子之后,由毛遂推及,至早为前年后)
古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很多在生卒年记录上出处较大,加上确实有不少善于养生,比较高寿,所以不能一味的以现在的常理推知,就是不能太较真。
由以上年份可知,鬼谷子大致生活年份,应该在前年—前年左右。
商鞅是否为鬼谷子弟子
孙膑、庞涓主修兵法,兼通武术、奇门八卦。他们耍的时代,大概在秦始皇曾祖父秦孝公的时代。
张仪、苏秦主修纵横术(游说、外交)。他们出山略在秦惠王时代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时代、秦始皇祖父孝文王只1年就死了。
毛遂、徐福是鬼谷子先生晚期的徒弟。
毛遂耍的时代在秦始皇父亲庄襄王时代(吕不韦掌权),曾毛遂自荐在楚魏王会盟时劫持过楚王。
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耍的时代。
关于商鞅是否为鬼谷子的徒弟,普遍定义商鞅有几位老师。尸子,本名尸蛟,其人是道家出身,以定义宇宙而著称,尸蛟是他的刑名老师。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尉缭,可能是卫鞅的兵家老师。而鬼谷子以纵横闻名,卫鞅则是以刑名著称。
所以,很难说鬼谷子是卫鞅的老师。
墨子
墨子(约前—约前),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一日,伯乐见一匹马拉盐车而上山,其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此马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齐、秦诸国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
由鬼谷子和墨子的活动年份推断,此伯乐的年代约在前年左右。
伯乐相马
周王屡求伯乐相马,伯乐为其选千里马四匹,周王将四马共一辕,以驾天子之车。周王乘此,命御者扬鞭催马,而四马狂啸,车不能行。周王大怒,将伯乐召至洛邑,责其相马之误。伯乐笑道:"四马皆为千里马,但大王的御者却非善御之人,善御者需要选择不同等级的马共驾一车,以千里马领辕,配以中下等之马,主次协力,其车既快且稳。这比如治国,大臣们品德、能力有高下,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德能互补,同心协力,其国才能大治。"周王命御者按伯乐之法,选一匹千里马领辕,配三匹一般的马,果然驾驭甚便。周王大悦,欲聘伯乐入朝为官,伯乐辞谢。
鬼谷子的弟子苏秦,入秦求官未果,千金将尽,意欲东归(前年),乃以余金买秦马一匹,欲东归后将此马卖得高价。到洛阳马市后,连续三天,无人问津。于是苏秦到北邙山找到伯乐,伯乐见此马虽非宝马,也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有心相助。次日,伯乐来到马市,围着苏秦和马转了一圈,离千步后又连续回头看了此马两次,众买马人一见,争买此马,苏秦以十倍的买马价将此马售出。
鬼谷子的另一个弟子庞涓,素闻伯乐大名,适逢伯乐寿诞,鬼谷子就带庞涓前来贺寿(前年左右)。此时伯乐的大弟子食河豚而死,而这位弟子自幼跟随伯乐,师徒之情如同父子,见弟子死,伯乐并不悲伤。庞涓问其故,伯乐道:"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其味之美,也无它食能比。我多次劝他,莫贪口腹之欲而招来亡身之祸,但他不听,前几次垂钓河豚,蒸而食之,侥幸未遇其毒,今日又食,终于身死。世上的达官显贵,皆是如此,贪名逐利,身死名灭,卒为人笑。"鬼谷子闻此,对庞涓道:"名利之害,甚于河豚之毒,弟子谨记。"庞涓不悦。后来庞涓贪暴奸诈,身死马陵道。时人称赞伯乐既善相马,又善相人。
伯乐相马经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
《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zhuó]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著《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年11月到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
《相马经》帛书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残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补,有三百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延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
此《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韵文写成,类似于描写诗或赋。它把相马法的要领概括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必相其余”。具体说就是:“欲得兔之头与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肫,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脊”。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帛书《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著在中国养马学、相马学等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伯乐与九方皋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别名九方歅,九方堙[yīn]。九方皋曾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三个月。
《列子》载: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老啦,您的子孙中有没有可以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
伯乐回答:“良马可以凭形体外貌和筋骨来鉴别,但天下稀有的骏马,其神气却在若有若无、似明似灭之间。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足不沾尘土,车不留轮迹,极为迅速。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可以教他们识别良马。但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稀有的骏马。有一个同我一起挑担子拾柴草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让我引他来见您。”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
过了三个月,他回来报告说:“已经得到一匹好马啦,在沙丘那边。”(沙丘,即祖龙薨的地方)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对他说:“坏事啦!你介绍的那位找马人,连马的黄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大声叹了一口气,说:“竟到了这种地步了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他观察到马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有比鉴别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
后来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
九方皋相马,看重内在精华,不求表面,而去注重它的本质,去掉它的现象;只注意那应该审察研究的方面,抛弃了那不必审察的方面。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看问题时要有所舍弃,才会有所专注。同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最终本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