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上下年的历史,“皇帝”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词,而在诸多皇帝之中,也有几位“名人”永载史册。
他们要么铸有丰功伟绩被世人铭记,要么就是犯下大错,令时代百姓怨声载道。
千古留名的那位“始皇帝”——嬴政,他是皇帝的开创者,也是两者兼备的“名人”。
嬴政即位
秦庄襄王年仅35岁便早逝,但13岁的长子嬴政也就此登上王位,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
自古有不少年幼的王族、皇族即位,并且几乎都会有另一人掌握着真正的大权,嬴政这时的王权正被丞相兼仲父的吕不韦控制。
但随着嬴政长大,王权逐渐地回到了他的手中,直到他21岁时,“成蟜之乱”发生。
春秋战国烽火不息,身处其中的秦、赵尤为针锋相对,但这也妨碍不了手足之间的争权夺利。
这年长安君成蟜领兵进军赵国前线,可就在屯留一地他选择了叛秦降赵,然而叛军终归是叛军,没有大义之旗的他们最后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
虽然这位不安分的弟弟早有打算,在赵国得到了庇护,但从嬴政将其叛乱部下一个不留、屯留处的百姓也遭到流放足以看出,嬴政知道该如何展现统治者的威严,也知道适可而止。
另外在这次事件之后不久,成蟜甚至在赵国有了封地,可嬴政并没有什么行动,一方面是秦与诸国还难分高下,另一方面则是嬴政的“假父”。
嫪毐原是吕不韦的门客,在被假施腐刑之后送去了赵姬身边替代吕不韦的位置。
于是这位身负“异能”的壮士进了宫,与太后生了2个孩子。
吕不韦与赵姬之间还算有分寸,他也知收敛保身,相较之下的嫪毐或许是年轻气盛,借着太后之手得了长信侯,还在秦国高层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嬴政要想坐稳自己的王位,颇有威胁的王弟已经去了赵国,根深蒂固的吕不韦动不得,太后赵姬这边也是无可奈何,所以“新人”嫪毐就很适合小试牛刀。
嫪毐得势的根本在于赵姬和吕不韦,但对于这两人而言,他不过是一枚棋子,并不是非他不可,而一次酒后的真言也足以表明他在诸多大臣中的形象:
“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一国之君很忙,要处理一国的事务,原本嬴政也不知道母亲赵姬过得怎么样,也不愿提及吕不韦,若不是某日大臣进言,告发了嫪毐,或许他还被蒙在鼓里。
而与此同时,怒不可遏的嬴政其实也顾不上太多,只是紧接着的成蟜一事让他不得不冷静下来。
平定王弟叛乱的第二年,这边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宣告成年,另一边的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起兵。
没过多久叛军就进至嬴政所在,可对方早有准备,等待叛军的正是三千精兵。
嫪毐见势不妙便调兵去正宫咸阳,可这全国的至高重地又怎会防守薄弱?
最终嫪毐被捕,走得十分难看,而赵姬毕竟还是太后,嬴政只得将其关在萯阳宫,至于那2个无辜的孩子则是体验了一次重力。
又过了一年,嬴政掌控了秦国几乎所有的权势,丞相吕不韦也到了能被罢免、放逐的时候,只是还没等嬴政下狠手,吕不韦就先一步自尽。
再后来,秦王嬴政下“逐客之令”、得《谏逐客书》,重用了尉缭、李斯等能人才子,使得秦国开始了它的高光时刻。
扫六合、统一集权;攻匈奴、修筑长城;进百越,三征岭南。
这位号称“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始皇帝延商鞅之法,建郡县、官僚,他的功绩确是不应忘记,只是他焚书、严刑、二世而亡的教训更为后人所熟知。
嬴政成长
一个人是什么样,和他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而嬴政能在王位上稳坐,还登上了始皇帝之位,正是因为他的成长经历。
嬴政明面上的父亲子楚原名异人,是秦史中在位仅3天的安国君的20多个孩子之一。
他既不是长子,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其母还不得安国君的宠爱,再加上当时秦、赵的关系,异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赵国质子。
后来秦、赵交战,若不是异人遇到了贵人吕不韦,怕是性命难保,也不会有后来的嬴政。
从后来担任秦国丞相的吕不韦来看,这时还是卫国商人的他先是用重金求见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将异人认作子嗣换取了一定的势力,而后又用斤金子保子楚回了秦国。
期间吕不韦还把赵姬相让子楚,诞下了嬴政。
接下来,子楚借着无子的华阳夫人美言得以继位安国君,吕不韦就此身居高位,博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名为子楚的秦庄襄王,而至于嬴政,吕不韦和子楚究竟谁是生父至今仍未有个结论。
但不论事实如何,在嬴政还未即位时,吕不韦的势力、地位在实际上都不亚于王位上的子楚。
如此一来,若嬴政是吕不韦之子,那么秦国与其对立的臣子必定不会放过他;而要是子楚之子,他必然会成为吕不韦掌权的一大阻碍,不论哪一边都有十足的风险。
另外嬴政还未满10岁时,子楚和吕不韦就已在秦国安然无恙,母亲赵姬虽是子楚之妻,但还有富豪娘家可以依靠,而嬴政只有名为母爱的救命稻草。
亲生骨肉谁人不爱,可现实之中就有无数的反面案例,在古时那个女子艰难的时代更是如此。
对于当时的赵姬而言,嬴政无疑是一个累赘,是迫使她性命难保的一大原因,而娘家人有多少可能容忍这个孩子?
谁知道赵家人不会用嬴政换取赵王的信任,不会将赵姬献给赵王或是改嫁他人。
所幸嬴政是个坚强的孩子也十足幸运,不仅躲过了赵王的愤恨,还在9岁那年来到了强盛的秦国,成为了下一任的秦王。
后世不乏对这位始皇帝的评价,也有不少人说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可联系起他的儿时,统一又何尝不是对秦、赵纷争的厌恶,征战又如何不是一种弥补,为了自己缺失的父爱和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