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看典籍里的中国,读钱宗武经典

北京正规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7218.html

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隆重推出。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典籍中的闪亮故事。首期揭幕聚焦《尚书》,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节目带旺一波“典籍热”,并引发破圈层传播,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通过节目的精彩诠释,《尚书》也成为社会大众热议的“畅销书”。

那么目前市场上哪个整理解读《尚书》的版本更好呢?在此,我们郑重推荐《典籍里的中国》文化嘉宾钱宗武教授解读、《典籍里的中国》创作座谈会用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尚书》。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尚书》三大特点

1

权威部门组织编纂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由中宣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该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年)。

2

众多超重量级专家鼎力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担任主编,并延请德高望重的大家耆宿担当顾问,聘请对各部经典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承担解读和注释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负责审定,先后超过位传统文化领域资深专家参与。这些保证了该项目系列图书的高规格、高水准、高质量。

钱宗武,年生,扬州大学教授,国际《尚书》学会会长。百部经典《尚书》解读人,《典籍里的中国》首期《尚书》文化嘉宾。

3

解读精当,更适合大众品读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尚书》的解读人,钱宗武教授参考了近百种古今主要传注,言必有据,择善而从,并对生僻字注音。加以旁批作为点评的补充,举凡重要字句、版本异文、特殊用法、价值成就等,随文评注,以期画龙点睛,增强阅读体验。钱教授重点阐明《尚书》深厚悠久的历史价值,揭示《尚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引导读者了解、品味《尚书》,以期通过品读这部“上古之书”,对个人、社会有所启迪和收益。

可以说,一册“百部经典”《尚书》在手,可通读,可备查,可精审,可粗知,可观导读以窥全豹,可读原典以正视听。虽称佶屈聱牙,化以明白晓畅;虽觉典重意深,但看娓娓道来。

点击了解

《国图出版社11种好书入选首批向全国推荐古籍及优秀整理版本》

近期,“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尚书》入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优秀整理版本名单。此次是由国家古籍出版管理部门首次组织开展经典古籍版本的权威推荐,遴选出的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要之书”“最善之本”,入选版本遵循古籍整理出版规范,所据底本精善,校勘精良,注译准确,质量上乘。

钱宗武教授导读要义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一、《尚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尚书》最早叫作《书》,春秋战国时期常与《诗》并称《诗》《书》,为五经之一。第一个给《尚书》作传注的汉代学者孔安国解释书名的意思就是“上古之书”。《尚书》的作者是史官,《尚书》的文献性质是政史资料的汇编。《尚书》的多数篇目是上古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内容都和政史相关。

《尚书》相传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一种记载是孔子将《书》三千篇删定为百篇,《尚书》的编辑体例以时为序,根据朝代编辑篇目内容。传世《尚书》文本一共有58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详细分析《尚书》的文本内容,根据文体特征的相似性原则粗线条归并,《尚书》可以分为四类:典、诰、誓、命。“典”这类体式,是记载上古重要典章制度的文章;诰,皆是“告也”“教也”,有君王的教令告诫,有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劝诫诰训,还有君臣的祈神祷告,与教化有关,隶属思想文化范畴,是《尚书》的主要体式;“誓”在《尚书》中是君王或诸侯的誓众词;“命”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后代学者曾进行过整理,断简残篇和次要篇目经过删改或者重新编纂。《汉书·艺文志》称孔子整理过《尚书》,应该可信。先秦的知识分子都阅读过《尚书》。先秦的典籍也经常引述《尚书》,陈梦家统计《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9种书引用《尚书》就有条。先秦引《书》提到具体篇名的约有40多篇,其中有30多篇不见于传世《尚书》文本,可见《尚书》在先秦就已成书,先秦《尚书》的篇目肯定超过58篇。

《尚书》历来号称难读,韩愈曾有“佶屈聱牙”之说,为疏通经文,历代学者纷纷为之作注,然歧解异说,莫衷一是。《尚书》所反映的语言类型时期属于上古汉语的后期。这个时期语言的特征是新旧语言形式的急速交替,因此语法形式和语言特点非常独特。

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样的“上古之书”?

其实,所有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内容的丰富与深刻。《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带给中国人的文化共振。节目为什么选择《尚书》作为开篇典籍?正是因为《尚书》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着崇高的地位、深厚的影响力和传奇的传承史。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作为政书之祖,我们今天读《尚书》,可以汲取古老的东方政治智慧,探求中国特色的治政理念。《书》学文献总结上古坟典的政治智慧,用圣君贤相的嘉谟善政确立了“先王政治”,建立了传统中国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而在后世形成绵延不绝的“政统秩序”,进而形成历久弥坚的“道统观点”。《尚书》中的圣贤形象成为民族的“人格理想”,确立了民族的价值标准。《尚书》这一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从政、理政和治政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区域特征以及民众心理的共同基因,具有最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因此,从哲学高度看,《尚书》中呈现的虽然是王朝时代的大经大法,但其超越时代的“道”却是任何时代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尚书》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思想、“德治”思想、“和谐”思想,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现代的价值理念,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次,作为”史书之源”,由史官编纂的《尚书》是中国历史记载传统的开山之作,而史官传统则是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尚书》的文献性质就是政治历史资料的汇编书,是保存上古文献资料最多的典籍,书中很多记载被司马迁的《史记》所引用,两部书形成了互证的历史呼应。“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的文献传统及阐释传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以文献坚守历史,以阐释适应时代,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因子得以保存,历史发展环环相扣,文化传承绵绵不绝,原典成为文化标识,诠释成为时代象征,原典与诠释的融合成为民族和谐、文化认同和与时俱进的最大动力。

《尚书》是中华文化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创世性文化典籍之一。《尚书》于传统文化诸元素之始创性论述最为广泛丰富,是华夏文明一些重要思想、理论、概念、观点的渊薮。诸如,《尚书》开篇的《尧典》首节就提出“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思想。《舜典》提出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术语“诗言志”,揭示诗的本质特征。《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的虞廷“十六字诀”,是构建宋明理学庞大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洪范》“五行”对于民族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九畴”对于国家法权制度的建立;《禹贡》行政区域界划标准的设计对中国历史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之影响,“九州”的假想设定对国家认同以及“大一统”观念的确立;《吕刑》对中国法律思想之建设;典、谟、训、诰、誓、命等对中国文体学之形成,等等。《尚书》之于中国文化诸元素的构成贡献巨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尚书》的流传史是展现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不绝如缕的最佳代表。《尚书》是流传历史最为复杂的传世典籍。不仅有今古文之争,亦有真伪之辨;不仅有官方勒石,亦有私家传抄;不仅有多家并行之世,亦有传播中断之时,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扑朔迷离。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是西汉的两个主要传本。今文本《尚书》由伏胜传授。古文本《尚书》由孔安国传授,传说出自孔壁。今古文本内容相同的28篇经过对比差异不大,但古文本多出的篇次(称为逸书)因古文无人可懂而没有人进行传授,但是历经西晋的“永嘉之乱”,古文尚书都遭亡佚。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zé)向朝廷献出一部据说是汉代孔安国传授的古文《尚书》,分为46卷,计58篇。从东晋到隋唐,很多著名学者都认为孔传《尚书》就是孔壁古文尚书,纷纷进行研究,最后编订了《尚书正义》,作为官方定本公开颁行。然而自宋至清,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尚书》辨伪工作,基本认定孔传《尚书》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一致的33篇为真,其余25篇为伪,孔安国传也为伪作。清代和近现代的学者多注重研究孔传古文《尚书》中与“伏生本”相似的篇目。这些篇目通常被称为“今文《尚书》28篇”。训诂学家们也仅仅注释这今文《尚书》28篇。

刘知幾《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书》释天道政理,兴废存亡;引导修齐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实为治政之宏规,稽古之先务,修身之典则。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当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时代,《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张力。《尚书》屡次被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用。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尚书》总结的治政经验、历史规律和思想观念,具有时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续性,经典的当代价值亦将日益彰显。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仍需读《尚书》的意义所在。

如果大家想继续深入了解《尚书》,那么就请跟随《典籍里的中国》文化嘉宾钱宗武教授一起来解读吧。

撰文/于春媚编辑/隋阳排版/吴学武审校/弘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