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中,救的小孩是谁?难怪从不提他的名字
司马光是我们国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侠,他和王安石在北宋时期的“角逐”也成为许多史家们谈论的焦点,因为这是一场纯粹的绅士之战,而非一己之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幼年摔罐子的事迹,也被后世传颂,经常拿来教导自己的子女。说到这,众人不禁有些疑惑,司马光是个破罐子的,那么那个被救出来的小孩又是什么。
在史书中,多次提到司马光,为什么被救出的小孩,为什么没有提到?我们来谈谈这件事情的始末。
司马光打水壶
宋真宗天禧三年,司马光生于光州光山,其父为光山知县,其父为“司马光”。司马光自幼聪慧过人,一看就会,是出了名的天才。
按照历史上的说法,司马光七岁那年,他的心智已经和成年人差不多了,别的孩子喜欢和泥玩耍,而司马光偏偏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左氏春秋》。
司马光有时在学校读书,连课后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书籍,以致于他对读书的渴望。据说,司马光当年精通《左氏春秋》,连整本书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可见其天。
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就是司马光七岁那年,司马光摔了一口大锅:“一帮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儿登瓮,一脚沉入水里,所有人都抛弃了他,用石头砸坛子,水花四溅,他就能活命。
在北宋时期,有一家名为“上官”的大户,和司马光一脉关系不错,也算得上是大户。有一次,父母领着司马光到了上官的家里,父母在堂上聊天,小孩在院子玩。
玩着玩着,一只大坛子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小朋友们纷纷询问这坛子有何用途。上官家族的小男孩叫做上官尚光,他告诉自己的几个儿子,他们告诉我,这口大锅中有一件宝物,可以用来镇压那些怪物。
孩子们当然不会相信,上官尚光觉得自己被“小瞧了”了,于是鼓起勇气爬到水桶边,想要让同伴知道水桶里装的是什么。可是,上官尚光却一头栽倒在了水缸的水里面,因为上面长了青苔,又湿又滑。
孩子遇到危险,要么就跑,要么就是找家长帮忙,还有一些则是被吓得哇哇大哭。但司马光很冷静,他抓起一颗巨石,对着大缸就是一拳。
没过多久,那口大锅就破了,里面的水哗啦啦地流了下来,把孩子上官尚光给救了下来。等他们冲过来,看到那些惊慌失措的孩子时,才恍然大悟。
他又看了一眼气定神闲的司马光,所有父母都用赞赏的眼神看着他,充满了对“旁观者”的崇拜。之后,司马光摔了一口大锅,也就成了传说。
至于这大锅的作用,古代的人都会在家里装一个大锅,用来救火。
论司马光的政治生活
司马光幼年之时,就已经证明了他的非凡之处,而且他没有“伤仲永”那么凄惨,因此成长起来,也是有一番作为的。司马光在年,二十多岁的时候,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状元。
司马光一开始在当地当差,口碑极佳。嘉佑三年,即年,司马光被任命为开封府主簿,授五品侍郎,成为了朝堂上的一员。
但是,宋朝的皇帝是个很昏聩的人,司马光的忠诚与他的忠诚格格不入,他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总体而言,司马光曾在宋国四代皇帝中担任过一次副手,但每次都很沮丧。
《资治通鉴》虽然出自司马光之手,却也反映出司马光并不受待见,不然他早就忙着处理政事,哪还有心思去编写典籍!
司马光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死后被宋理宗列为二十四大英雄之一,他的肖像就摆在了显显殿。正因《资治通鉴》的非凡,后世才知道司马光,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家,在史书中熠熠生辉。
因为默默无闻而湮没于时间的流逝
从以上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司马光和上官尚光在“砸缸”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司马光在朝廷中也是声名鹊起,可是上官尚光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据相关文献,大概有两种
第一,上官尚光在两家人分开的时候,就搬到了城西的龙堤南边,因为感激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叫做“感恩亭”的凉亭,记录着司马光的恩。
上官尚光能在这里修建一栋凉亭,说明他的家族也非同一般。据了解,目前生活在光山县的“上官族”族谱中,有关“司马光砸缸”和“感恩亭”的传说都有。
上官尚光的后代,也将这座凉亭的位置,改成了上官岗寺或者是尚广岗。上官尚光自己,自然也没有多少功绩。
上官尚光的默默无闻,没有任何的记录,也没有任何的教诲。当然,也有人认为,上官尚光曾经在朝廷任职,在北宋也是宰相。
不知道是因为他在任的时间不长,还是因为他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所以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只是被冠上了一个名字。现在的上官尚光,已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不被老师提起,也是理所当然。
总体而言,司马光和上官尚光的一生,尽管也曾有过一些接触,但后者却如一颗陨石般一掠而过,并未在史书中留下多少痕迹。司马光却是另一回事,他不但写了自己的小说,而且还写了一部传。
正因为如此,后世才会经常提起司马光,上官尚光却是默默无闻,上官尚光因为司马光而声名鹊起,又因为摔坛子的传说而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但那只是偶然,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