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孔子”何其多在学问上,孔老夫子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孔老夫子的文化思想影响自汉朝思想统一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即使武庙中老大的位置,在历史上几易其主,但文庙第一把交易的位子始终归属孔子,人、神都难以撼动。足见孔子至圣先师的名号可不是浪得虚名。但历史上却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多位具有孔子称号的人物,即关西孔子。关西是汉唐时某一区域的统称,“关”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因此,关西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杨震1、关西孔子——杨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家。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汉,欧阳生所著今文《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杨震继承了父亲的学术传统,自幼刻苦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他长期隐居湖城,潜心研究学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成为一代经学大师。杨震不仅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且品行高尚为世人所敬仰。五十多岁才出仕州郡,人们称之为“晚暮”,且为官清廉刚直,故有人将他与圣人孔子相比,称其为“关西孔子”,足见其学问之渊博,道德之高尚。杨震的道德之高尚,为官之清廉,同时让他享有“四知先生”的美誉。那是,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正巧是当年杨震提拔的学生。学生知道老师路过,当然不能不有所表示。深夜悄悄地来到驿馆,为答谢知遇之恩,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馈赠老师。杨震看到后,对王密说道“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以为老师在故作姿态,虽悄悄说“夜深人静无人可知”。杨震听到后,生气反问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感其清廉,大为惭愧,但之后对老师更加敬佩。从此以后杨震“四知先生”的名号不胫而走,流传至今,清朝时,诗人薛瑄赋诗赞美他“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孔颖达2、关西孔子——孔颖达孔颖达姓孔,和孔老夫子什么关系?孔颖达是孔老夫子的第三十一代孙。孔颖达继承了至圣先师的优良基因。据说,他八岁就学,极其聪颖,可日诵千言,悟性极高。更让人惊讶的是因为年少而学问渊博,以致使人羡慕嫉妒恨,险些招致杀身之祸。话还要从隋炀帝时,群儒辩论说起。当时朝廷召集天下宿儒,进行儒学大辩论。大儒之间可各抒己见,可相互论难问对。当时,年仅32岁的孔颖达舌战群儒,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之皇帝。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孔颖达也成为当时最年少的大儒。被辩败的个别儒者,记恨在心,招募杀手,寻机刺杀,由于贵人相助,最终孔逃过一劫。贞观十四年(),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滔滔不绝并且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使其与至圣先师并驾齐驱。当然,他的最大成就还是编订《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作为教科书,同时完成了历史上经学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使其成为经学上的集大成者。薛道衡3、关西孔子——薛道衡薛道衡,隋朝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十三岁时,他研习《春秋左氏传》,看到子产做郑国相时所作出的功绩,写了一篇《国侨赞》,很有意趣,看到的人都认为它不同寻常。后来,薛道衡的才名更加显著,北齐的司州牧、彭城王高浟推荐他担任了兵曹从事。吏部尚书、陇西(今属甘肃)人辛术与薛道衡交谈后,赞叹道:“郑玄的事业没有消失啊。”河东(今山西)人裴谳看到薛道衡后说:“自从朝廷迁徙到黄河以北之后,我以为关西孔子那样的人已经很难遇到了,现在却又遇到了薛君。”隋文帝时,颇受重用,皇子们争相与之结交。隋文帝杨坚每次谈到他,总是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而,薛道衡极其厌恶晋王杨广的作风,但杨广对其很尊重尤其羡慕他的文采。薛道衡曾因结党,被流放岭南,杨广知道后,原本想薛途经扬州时,把他招在自己的大本营中,然薛却舍离扬州,取道江陵。杨广即位后,也曾极力拉拢薛道衡,但薛始终不为所动,并且作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文中极力赞美先朝隋文帝,据说,杨广读了此文,气得要命,对大臣苏威说:“薛道衡极力赞美先朝,和《鱼藻》的用意相同。”《鱼藻》是《诗经》中的作品,借怀念武王来讽刺幽王的,有意把隋炀帝比作周幽王。朋友也曾劝薛闭门研读,夹着尾巴做人,然,薛道衡还是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拘谨。最后,杨广忍痛割爱,预加了个“悖逆”的罪名,把他给咔嚓了。然,薛道衡的学问文采,足以称得上“关西孔子”的美誉。萧德言4、关西孔子——萧德言萧德言,唐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博涉经史,尤精《左传》、好属文。贞观中,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宗时,萧德言因年老,想告老还乡,但太宗不允许,曾写信给他,说“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意思是我遍观前朝,详细地看了群儒的事迹,至于颜回、闵损的才干,不能得到长寿;言偃、卜商的德行,比不上他们的学识。只有你幼年就有突出的高尚人品,早年就标立了美好的赞誉。放下帷幕闭门读书,读透了《六经》;像孙康映雪、车胤囊萤那样苦学,包罗了诸子百家的学说。自从隋末动荡不安,学校不再闻名,儒学跌至低谷,《诗经》《尚书》被填进了深坑。回顾三坟五典,每每感到伤悲。近年已来,天下没有事端,正想要建立礼乐制度,停止武事,振兴文教。你年纪已经衰老,文教将依靠谁?所期望的才干德行并盛,卧治而振兴高尚的风化,使伏生和杨震,重生在当今。美善的声名和威望,是多么的美好啊!念及你的疲惫衰老,有什么可说的呢!唐太宗对萧德言的学识与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贞观五年(年)书成,名《群书治要》,凡五十卷。始于上古,终于晋代。采经书十二种,十卷;史书八种,二十卷;子书四书七种,二十卷,多本唐初善本。贞观十七年,拜为秘书少监。贞观二十三年,屡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念及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九十七岁。高宗为此停止朝议,追赠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孔子5关西孔子——王权王权,被左宗棠誉为“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能被恃才傲物,文武双全的左宗堂如此另眼相看,可见其学问人品非一般人可比。怪不得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却也为实至名归。与被誉为“关西孔子”的前辈们一样,王权从小天资聪颖,一点即通。15岁时就以一篇即兴之作《白雉记》而闻名乡里,16岁参加陕甘两省举行的童子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其后在乡试中,一举及第,成为其家乡第二个获得举人身份的学子(第一个举人是王权之父王汝揆)。然而不幸的是在其后的科举中他却寸步难行,遗憾止步于此。从此,心灰意冷的他放弃科举入仕的路途,踏上了一条教书育人的康庄大道。然而,本可安身教书育人之舍的他,却因为带领学生成功劝说占山为王的土匪偃旗息鼓,下山入籍,受到慈禧和同治帝的召见。原本放弃的仕途之路,又不得不走起了。仕途路上的他始终是为官清,吏治廉,身系国家,心忧百姓。孔子王权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舆地辨同》、《山易名》、《辨同录》、《典昉》、《诂剩》、《童雅》、《炳烛杂志》等。学者赞其“体例内容,皆精审翔实,峻峭清严,为陇右诸志之冠。”其著述被誉为“皆前人所未有,后人所必需者”,学者们赞其“古文胎息韩柳,诗亦琅琅唐音”,其诗有“杜工部之概”。“关西孔子”相同的赞誉,不同的大儒,在一脉相承之中绽放着熠熠光辉。他们读书之广,学问之深,育人之重,成就之大,似孔子再世,为世人敬仰,也不枉他们平生之所愿,平生之所学。毕一生之力,究书山之路,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孔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