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代的众多封国当中,宋国原本只是一个中等国家,但其国祚绵延了将近七个多世纪之久。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而长久的。而它的建立者,即一开始被封的君主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在之后混乱的春秋封国争霸的过程中,宋国居然脱颖而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商朝灭亡,分封遗民
1.酒池肉林中的殷商必然灭亡
商王朝到后期之后,商纣王逐渐不理朝政,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其中臭名昭著的两件事情就是比干挖心和酒池肉林。因为对于商纣王荒淫无度、沉湎美色、穷兵黩武等等不利于国家的行为看不下去,于是他的叔叔比干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让比干自己挖心以证明自己的忠诚,一代忠臣就此无奈陨落。至于酒池肉林,就更为过分了。纣王命人在树林中挖出池子,在池子里倒满美酒,并在周围的树枝上挂满烤肉,各种美人和奸臣就这样和纣王一起在池子中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
但是,纣王自己如此堕落的生活和对国家的不管不顾,很快就引起了封国的不满和骂声。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据闻战斗仅仅用了一天,脆弱的商王朝就一击而溃了,最终姬发建周灭商。
2.分封遗民,稳固统治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纣王有一个兄长、一个儿子和两个叔叔。他的叔叔叫做箕子。在商朝灭亡后,由于不愿意服从于周王朝的统治,于是箕子带领五千个遗民逃往了朝鲜半岛,在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纣王的另一个叔叔,比干因为劝谏他已经死亡,剩下的就是兄长微子启和儿子武庚。不出意外的,这两位就被周武王俘虏了。
二、建立宋国,以殷治殷
1.以殷治殷,分封宋国
但是,周武王并没有立刻把微子启和武庚处死,而是给他们分封了很好的土地。这背后其实有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原因,也与周武王在治理国家时采取的特殊政策有关。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就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虽然周武王已经打败了商朝,建立了新的国家,但是有很多的殷商贵族和遗民,还留在了周朝,而有些大的家族是具有很大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力的。这个时候,周王朝既要稳固好自己的统治,以确保自己的历史正确性。同时,周王朝也需要向商朝优秀的文化和经济等学习,吸取更好的经验。于是,周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以殷治殷和分化而治的办法。
一开始,周武王将武庚留在了商朝的原地,让他管理商朝的遗民们。但是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周武王还在武庚的周边分封了邶、鄘、卫三个国家,并且都是由自己的亲族来掌管——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武庚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但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对于新王的统治,不管是武庚也好,还是邶、鄘、卫三国也好,都感到非常的不满。于是,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造反。但是,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这个时候,统治者意识到,如果继续给商朝遗民们过大的权力,相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发生的,对待遗民们不仅仅是需要以殷治殷,也要分化而治,以此削弱他们的力量而为自己服务。
2.宋国与殷商、周朝的关系
在此之前,需要先摆明微子启的政治态度。微子启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独到的长远目光的,又或许是比干的死亡和商纣王的腐败无能曾经对他产生了些许影响。微子启在商朝被灭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商朝将覆灭的事实。高瞻远瞩的他,早早地来到了周王的营地,给周武王行礼,由此,微子启与周朝的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周武王一直优待微子启,微子启温和、识时务、识大体的性格也不会给周朝的政权造成威胁。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微子启就被周朝分封到了宋国,周王朝仍然对它实行了“三监”的政策,在宋国的四周团团分封了许多由周朝亲信掌握的国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王朝对待微子启也不薄,给他分封了公爵的位子。根据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五个层级,我们可以知道公爵这已经是最高的礼遇了,就算是在周王伐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姜子牙都只是分封到了侯爵的地位。这其实是周王朝采取以殷治殷的重要策略,通过对微子启的分封,也让众多遗留的贵族们看到,新的政权和国家对旧国家文化、经济和科技的重视和尊重。
三、春秋争霸,遵礼重义
1.礼崩乐坏,以仁义自立为霸主
微子启在位期间,他一直遵循着商朝旧的礼乐制度,并且经常教导人民仁义,良好地继承了殷礼,对于宋国长远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方面,微子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臣民们,以免因为过于激进而受到周王朝的制裁和侵扰;另一方面,微子启本人抱有保存商朝礼制的信念,认为这也是在纷争不断的历史阶段里必须采取的策略。但是,历史的剧变总是不可预测的,很快,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纷纷相互斗争,争夺土地和政治权力。这个时候,宋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君主宋襄公,他的众多举措虽然没有让宋国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却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一致认可和尊重。
在诸侯国的集会中,宋襄公先后参加了齐桓公为首的葵丘之会、碱之会、牡丘之会、淮之会等诸侯会盟。同时,宋襄公也深得一代霸主——齐桓公的信任。齐桓公去世之前还曾与管仲一起将本国的太子托孤于宋襄公,可见二人的情谊之深。齐国之后发生内乱,齐国太子逃往宋国。公元前年宋襄公率领曹、卫、邾等国伐齐,最后大获全胜,并将齐国太子立为齐孝公。这件事情反映出来,当时的宋国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周边各国的支持和信赖,而且在军事实力也是非常不错的。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们对于周礼是抱有畏惧和崇敬的态度的,被公认为继承了周礼的宋国自然是他们追寻的一大选择。所以,事实上,造成齐国叛乱的公子无亏和竖刁是被齐国的上层贵族们主动杀掉的,也赶走了易牙。这时候的宋襄公还没有意识到他奉行的仁义已经被残酷的历史抛弃了。
但是很快,充满野心的宋襄公就遭到了连续的打击。第一件事情,宋襄公企图压楚国一头,于是借机攻打世仇郑国。因为郑国和楚国的关系很好,一旦攻打郑国,楚国自然而然就会被拉入这场混战。可惜,宋襄公没有预料到楚国的实力之强。楚国得知宋国攻打郑国之后,直接就把战火烧到了宋国的境内,这样一来,宋襄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此战之后,宋襄公心里还是非常不服与楚国霸蛮的作风,认为历史的天平稳稳地站在自己这边,自己的仁义和正统肯定可以打败楚国。
于是,宋襄公决定和楚国在泓水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楚军需要渡过河流才能直接和宋军开战。就在楚军的将士们在河水中行军时,大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还没做好准备,可以立即攻打他们。这个时候,宋军是占据着极佳的战略位置的。但是一直秉持着仁义之道的宋襄公断然拒绝了公孙固,因为他认为这种不义之举并不符合自己的行事原则。于是,无奈的公孙固只好放弃了这一战术。等到一上岸,楚军开始慌乱地进行排兵布阵,看到了机遇的公孙固再次向宋襄公建议,这时候是最好的进攻时机,肯定可以大大地打击楚军。可是,宋襄公再次否定了他的建议。残忍的结果就是,楚军列阵好了之后,冲杀过来,宋军自身实力不够,一败涂地。宋襄公的大腿也惨遭毒箭射中。不久之后,宋襄公毒疮发作,很快就离开了人世,他一直坚持的仁义原则也逐渐消失在春秋混战中。
2.为何能被承认为霸主?
唐朝司马贞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中曾经评价:“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索隐]:伯音霸。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可见,最后宋襄公和宋国还是被纳入了春秋五霸之中。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宋国一直以来对于周礼的继承和坚持。虽然宋襄公坚持的仁义也常被后人称为是“蠢猪式”的仁义,他最后想要实现的宏图大业也并失败了。对于受现代教育的我们看来,宋襄公的仁义在战争中的实行也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宋襄公的失败也验证着礼崩乐坏的历史趋势不可阻碍,周礼也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历史走向。
总结
识时务、识大体的微子启在商末周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后期执政时也一直教导人民仁义,但这终究不适应春秋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微子启打下的基础,对长达七个世纪的宋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时代的发展,最终验证了礼制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