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指的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活动轨迹及变迁进行诠释、研究或有系统地记录的一门学科。
现存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的历史,共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二年,由孔子修订完成。所以,它所记述的都是过去年间所发生的事。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它的记述以年、时(季节)、月、日为格式,将所记述事件的内容统一纳入这一格式内,重复推进。在记叙事件上,并不仅记鲁国一家,而是将所有同时期的诸侯国所发生的事都罗列在内。比方说,《左传·成公五年》就记叙了这些事件:春季,晋国的赵同、赵括把弟弟赵婴放逐到齐国;孟献子到了宋国;夏季,晋国的荀首去到齐国迎接齐女;许灵公在楚国控告郑悼公;冬季,鲁成公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邾子、杞桓公在虫牢结盟;十一月十二日,周定王驾崩。这些事件可说是囊括了该年天下发生的所有大事。
《春秋》在纪年上,统一以鲁国的国君和国公的年号编写。在时序上,统一按季节的次序,即春、夏、秋、冬的次序来推进。比方说《左传·文公十五年》中写道:“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夏,曹伯来朝,礼也……秋,齐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在月份上,都按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的次序推进,如果涉及的月份中没什么可记叙的事件或内容,就不录入。比方说,《左传·闵公二年》中写道:“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
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在具体日期上,遵从中国的天干、地支纪日法,按甲子、乙丑、丙寅……的次序推进,每六十日一循环。同样,没有可记叙的事件或内容的日期不记录。比方说,《左传·定公十四年》中写道:“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这其中的“辛巳”指的是公元前年的二月辛巳日(公元前年1月29日)。
《春秋》在记事上,内容多以短句构成。比方说,《左传·僖公十年》中记叙事件时所写:“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从中可以看出,每一语均不超十字,并且篇幅很短,但却完整记载了一个史实:“鲁僖公十年春季,狄人灭亡温国,这是由于苏子不讲信义引起的。苏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进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灭亡。苏子只好逃亡到卫国。”
但是,在涉及人物会话时,往往会有较长的篇幅出现,并且在整个《春秋》中几乎都是如此。就以《左传·僖公十年》为例。其中写道:“秋,狐突适下国,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这当中写了四处会话,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还有很多的会话。
所以,并不就事记事,而是将与史件有影响的会话加以记叙,这也可以说是《春秋》的一大特色。
从以上对《春秋》的记叙格式、叙事方式和特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春秋》是按编年的方式来记述历史的。作者在编订《春秋》的过程中,除了夹杂有少量评论性质的诠释外,基本上就是将史实进行系统性的罗列记叙。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记叙方式上,《春秋》都属于历史学范畴,即《春秋》就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