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既是历史记述,也是记述历史,这段

本文由作者对牛弹琴白费劲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记载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历史。那么,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而且向来有专门的制度保障,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不仅记录历史相当详细,而且相当看重历史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正因有这个良好而悠久的传统。各国对史书称呼虽然孔子自谦地表示自己“述而不作”,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孔子通过编订历史,表达了他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春秋》既是历史记述,又不仅仅是记述历史。那么,孔子想要表达什么呢?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秋》作。”(《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西周有所谓“采风”(采诗)之说,人们对政治有什么意见、建议或不满,可以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每过一段时间,周天子就会派使者把这些诗歌收集上去,以此观察民心民情。后来周朝的制度松弛,采诗制度也随之消亡,后人所能见到的只有《诗经》里面的这些作品了。周天子绘图从孟子的论述可知,《春秋》紧承《诗经》而来。既然《诗经》是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不满而做,《春秋》无疑继承了这种精神而孔子编订《春秋》,更是只会强化而不会遗失。对此,孔子创造性地将其凝练成六个字:拨乱世,反诸正(即拨乱反正)。简而言之,虽然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仍然希望通过评述历史而有助于建构现实,从而使这个糟糕的时代重回正轨。关于这一点,孔子既有自觉的意识,也有明确的阐述:“《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公羊传·昭公十二年》)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早已有之,但这些事件所蕴含的义理,主要是由孔子阐明的。清代章学诚有个著名的观点:“六经皆史。”把“六经”全部视为历史。就《春秋》而言,这只讲对了一半。《春秋》的确是历史,但又超越于历史本身,因为孔子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想,希望以此使乱世重回正轨,所以古人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结·钩命决》)。正因如此,孔子非常看重这本书,他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催文公下》)意思是懂得我的人大概是通过《春秋》,归罪于我的人可能也是通过《春秋》。由是可见,这本书在孔子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和非凡的意义。孔子在一般人印象中,孔子似乎是个极其保守的人,因为他主张克己复礼,回归西周早期,貌似不能与时俱进。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复古是很常见的观念,问题在于,复古真的行得通吗?现在还能回到过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是孔子为什么仍然坚持认为,这个时代很糟糕,我们应该走回头路呢?这就得看一看孔子所处的时代,与过去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孔子所向往的西周初期,在分封制、礼乐文化和井田制之下,从诸侯往下的每一级,每个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在自己的本分范围之内,是有相对自由的例如诸侯对周天子要纳贡、要派军队参战等,除了这些重要的事情以外,在诸侯的领地之内,完全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之所以改为税亩制,是因为这样才便于掌控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是一个滚雪球式的循环,诸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集权。孔子觉得今不如昔,是因为他看到了历史的走势,正在一步一步走向集权。孔子雕像结合这样的历史背景便不难发现,《春秋》不仅是“史”,更是“经”。什么是“经”?简单来说,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作为“五经”之一,《春秋》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正因如此,后人对这本书不断加以阐释。据说孔子编订春秋,即使是最为优秀的学生也没办法改动一个字。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下笔无比准确,恰到好处。今天看来,《春秋经》这部分实在过于简略,但在此之中蕴含了孔子深刻的褒贬,清晰传达了他的价值理念。不过,由于年代日渐久远,后人慢慢觉得不易理解。怎么办?于是产生了多“传”。“传”是对“经”的解释。注解《春秋》最有名的当属《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事实上并非只有这些,只是这三家一直流传到现在面已。《左传》据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左丘明所作,特点是长于叙事,详尽记述了经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前因后果,来龙去,一日了然,而且《左传》还记载了经文没有记录的一些历史事(公传)和《梁传》据说都是子夏所传,子夏是孔子最得意生以公等有将录为定本肤所传汉代公羊寿将其著录为定本。与此类似,《穀梁传》是由榖梁俶叫(穀梁赤)所传据说荀子也是传承中的一环。《左传》《春秋》三传之中,《公羊传》最早被国家承认,汉武帝时立了博士。赫赫有名的董仲舒、公孙弘等人都是公羊学的学者。后来汉宣帝喜欢《穀梁传》,也立了博士。相对而言,《左传》的兴起要晚一些,直到西汉末年才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