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10907/092021_869661.html《幼学琼林》(卷三卷四)第八集陈愫汎老师主讲台南极乐寺/7/4本集经文我们继续再往下一则:“不辞劳苦曰拮据,不暇修饰曰鞅掌。”“不辞劳苦”,辞就是有辞谢的意思,不会认为劳苦,这个叫拮据。作事艰难辛苦,手跟口共作就叫做拮据。然后“不暇修饰曰鞅掌”,就是劳禄繁忙,没有空暇去修饰自己的仪容,这个叫做鞅掌。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拮据”。拮据的意思就是指勤做不辍,这个字念作ㄔㄨㄛˋ,辍是停止的意思,辍。《诗经·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那个字ㄊㄨˊ,那个“捋”字是采的意思,就是采摘荼菜。“予手拮据”,这个拮据是指一直去做,不辞劳苦叫拮据。这跟我们现在讲到的经济拮据不太一样,这里不辞劳苦叫做拮据,就是做事很辛苦,非常认真。好,这个叫做拮据,就很忙,一直不停的去做事,去采摘荼。第二个是“鞅掌”。鞅掌就是事务繁多,劳苦失容貌。就是事务非常非常多,忙到没有时间去打理自己。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常会看到我们那边的妇人很忙,现在的比较没有了。我妈妈那一代大概平常时间就要打理家里边,然后山上还有种花生跟种地瓜的。家里边如果后来有小孩,她又要忙家里边的事情;然后先生捕鱼回来之后,还要再忙着赶快要去整理这些鱼货,很忙。常常看她忙得焦头烂额的。《诗经·小雅·北山》有讲道:“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这边讲到,这个“或”是有的,有的是“栖迟偃仰”,偃跟仰,低的,仰头的,就是指非常的优游自在,没事做。“或王事鞅掌”,有的是怎么样子?为了这些事情,就是国家的一些事情,然后非常非常的忙碌,忙到根本不得养其父母。这边这首诗主要是大夫刺幽王劳逸不均,有的人就很安逸,没什么事,有的人就好忙好忙;有的人就游逛、休息、安居,有的人忙得做君王的事情,忙到没有办法养其父母,没有办法照顾父母,这样的一个情形。那个“或”字,就是有的,有的栖迟偃仰,有的王事鞅掌。所以“鞅掌”的意思是指事务非常非常的多,很辛劳,然后忙到没办法把自己的容貌打扮一下、整理一下,所以“不暇修饰”。暇就是空暇的意思。没有空暇去修饰自己的仪容,这个就叫做鞅掌。“手足并行曰匍匐,俯首沉吟曰低徊。”我们也会念低徊、徘徊,徘徊、低徊。那说“手足并行”,就是手跟脚一齐着地,然后慢慢的往前爬行,这个就叫做匍匐。“俯首”,俯就是低的意思,首是头。低头沉思,恋恋难舍,叫做低徊。“沉吟”,沉吟这个词应该王伟勇老师有跟大家介绍到,就是作诗的那种样貌。我们看一下第一个“匍匐”,手足伏地爬行叫做匍匐。《庄子·秋水》篇里边就有讲道:“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边讲到一段故事其实很好笑。庄子做了这样的一个描绘,说,你没有听说过寿陵这边的一些——这边“余子”就是指弱龄未壮之子,“学行于邯郸”,就跑到邯郸那个地方去学走路。那为什么会跑到邯郸那边去学走路?他说,他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太难看了,他觉走路那个姿势好难看;然后说邯郸这个地方,赵国的首都邯郸,这个地方走起路来特别带劲好看,所以就跑到邯郸那边去学走路、行走。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行”字,闽南语里边叫做“走”,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走路。这个走字,其实在古代里边用字,它是跑的意思。“学行于邯郸”,学走路,用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走路就是walk。“未得国能”,没有办法学得赵国邯郸这边走路的样貌,学不来。走了几天,就站在后面,然后跟着邯郸的人这个走路样子,自己就在后边学,看他们怎么样走,结果还是学不来。“未得国能”,没有学到邯郸他们走路的样子,“又失其故行矣!”也忘记了他以前怎么走路的。结果怎么办?结果“直匍匐而归”,结果就手脚爬着回去他们的国内。就这样子,很好玩。其实在读庄子的书里边很妙,他常常会用很妙的故事,是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应该满多是那种寓言式的,让我们读了都觉得说实在太可笑。我们只会觉得说,怎么有可能会这样?但是当我们读到这样的时候,说真的,我们印象非常的深刻,印象很深刻。后来,我们就引申也有那种尽力做的意思。《诗经·邶风》里边的这个古风,里边有讲道:“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就是指到“凡民”,就是百姓里边有丧,家有丧事,“匍匐救之”,意思就是说赶快、赶紧去帮忙,赶紧去帮忙。所以这边的“匍匐”就不会指手足伏地爬行这样的情形,引申就变成很赶很赶,赶快跑去,就去帮忙。“低徊”就是低头不前进,低头不进貌,貌就是样子。《史记·孔子世家赞》里边讲道:“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边是太史公对孔子的一个赞语。赞语就是我们在写史书的时候,这些写史书的人对传中人物的一个品评。他就讲到:“我读孔氏书的时候”,读孔子的书的时候,“想见其为人”,真想知道、看到他的为人。那当然不可能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同期了。“适鲁,观仲尼庙堂,见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徊留之,不能去。”所以当时候太史公司马迁他就跑到鲁国去。去看仲尼的庙堂,他的庙堂,就是供奉他的。看到当时候的车子,服,衣服,还有那些礼器,还有诸生,这些学生在那边习礼。让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余低徊留之,不能去。”那是一种很大的感动,看到当时候的孩子,在仲尼庙堂那边学习礼这种情形,那种是看到一个后进是非常好的情形之下,那是一种很感动的,看到很多优秀人才的那种感觉,是很随喜的。所以他就“低徊留之,不能去”,就在那边低头沉思,恋恋难以离去,这样的一个情形。好,这边下一个是“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残害。”这边“明珠投暗”,就是把明珠投在暗处,指到的是什么?大屈才能。这个暗处就是指不OK的地方,就觉得委屈一个人才了。“明珠”就是指大才,有才能的人。“入室操戈”,就是入室,到了屋子里边拿着戈,伤了一家的和气,这叫做“自相残害”。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注释里边,“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者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之手。这里边有一个典故。《史记》里边讲到〈鲁仲连邹阳传〉,两个人合传的,就是这两个人合并立一个传。里边就讲到这个故事,这段话的来由是当时候汉景帝。汉景帝即位的时候没有立太子,他的弟弟梁孝王每天都在想望自己哪一天能够当上皇帝。当时候跟他比较好的臣子,羊胜跟公孙诡,常常秘密的策划要篡位。当时候梁孝王还有一个非常有才德的门客,就叫做邹阳,他就劝梁孝王不要惹祸,这样做会惹祸上身。羊胜跟公孙诡就很害怕,他们两个人很害怕,就唆使梁孝王把邹阳给杀掉。后来,邹阳狱中,在监狱里边就写了一封信给梁孝王,它里边引用了很多的事例来说明忠臣蒙受冤屈的这样一个情形,我们现在引到的明珠投暗就是其中一个。他就讲道:“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入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那个字念ㄇㄧㄢˇ)。何则?无因而至前也。”他讲道,他说,我曾经听说“明月之珠”,就是明珠,明月之珠,很亮很棒的这个珠。“夜光之璧”,夜晚里边会发亮的那个璧。“以闇投入于道路”,在黑暗的时候把它丢在道路上,这时候大家什么反应?“人无不按剑相眄者”,每个人就按着剑,古代人常佩戴着剑,就按着剑,互相看了一下,没有人敢去拿那颗明珠、拿那个璧,不敢去动它。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为什么会碰到,明明是看到明珠发亮在那,为什么每个人是按着剑,然后斜眼看着它却不敢去拿?为什么?因为“无因而至前也”,因为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要突然出现在面前。后来梁孝王知道它的含义,言下之意就是指,明珠当然就是指邹阳他比喻自己。我在跟你讲这样的事情,真的是一个提醒你的谏言,你不听的话真的是会这样子。OK,这就是明珠投暗,所以大屈才能。第二个是“入室操戈”。“入室操戈”就是到他的屋里边去,拿他的武器来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来反驳对方。这边“操”字就是拿。“戈”是古代像矛的武器,它跟矛不一样的地方是矛直接刺,戈后边还有一个——这就是尖的地方下面还有一个倒钩,所以它往后收回来的时候会钩住肉,就像钓鱼的鱼饵那样,还有个突出的地方,这是戈。有个典故讲到,《后汉书·郑玄传》。郑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我们来看一下:“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讲,当时候何休他很喜欢《公羊》学,于是着了《公羊墨守》,还有《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后来,郑玄就看了他这几本书之后,就他所谈论的这些道理,有些道理郑玄觉得是不太OK的,于是他就另外再写了一篇文章,就来针对他所谈的这个问题做评论。所以玄乃《发墨守》,针对《墨守》这一篇文章,再来谈论他的一个看法;还有《左氏膏肓》这一篇也谈论了;然后还有《废疾》他也写了一篇。所以当何休看到这三篇之后他就“叹曰”,感叹说:“康成入吾室”,入吾室,跑到我的屋子里边,拿我的矛来攻击我!意思就是说拿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还有《谷梁废疾》来攻击我,这样的一个意思。后来我们就讲到“入室操戈,自相残杀”,他们都是学这一方面的。再往下看下一个。“求教于愚者,是谓问道于盲;枉道以干人,是谓炫玉求售。”“求教于愚者”就是跟愚者、愚人请教,这样好比是什么?向瞎子问路一样。向瞎子问路是怎么样情形?瞎子有没有办法看到路?问他、跟他讲我现在要到东门路,他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向愚人求教,就好像跟瞎子问路一样,势必一无所获。“枉道以干人,是谓炫玉求售”,就是背弃了道义然后来求用。“以干人”就是指希望别人,“枉道”就是不是正道。非用正道的方式然后请托别人,就是透过不好的方式,然后请别人帮忙这样的意思。这个叫做“炫玉求售”,就好比炫玉,我们说这个东西好炫,就是拿着自己的玉到处去求售,而且他是用不好的一个方式。我们再看一下第一个注释,第一个注释里边。“问道于盲”就是指向瞎子问路,比喻求教于一无所知者,没有帮助。唐朝韩愈《答陈生书》,里边有写到这么一段。因为当时候陈生问他求官、做官,快速入仕,就是快速做官的途径。他说:“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这边顺便还讲到“借听于聋”。他讲,“足下”,我们有讲到,这个之前刚好学到足下,现在后来就引用为就是“你”。你跟我“求速化之术”,就是指能够快速去当官这样的方式、方法,这“不于其人”,你应该去找适合的那些人,你问到我简直是怎么样?“借听于聋”。就是跟他问说:“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叫做借听于聋。你跟聋子,耳朵听不到的人,他问说:“你刚刚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他什么都听不到,你问他,他怎么会知道?所以韩愈的意思就是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像那个聋子一样,我怎么告诉你?还有“求道于盲”,你问我怎么走,我是一个盲人,我根本不知道,我哪晓得?这样的意思。这时候韩愈就把自己比喻是那个聋子、是那个盲者,这样的意思。第二“炫玉求售”,炫玉求售的意思就是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在《论语·子罕》篇里边有这么一段满精彩的,孔子跟他的学生的一个对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们先讲前面一段,《论语》这一段。子贡就问他的老师说:“有美玉于斯”,有一块美玉在这,这个斯就是这儿的意思,有一块美玉在这里。“韫椟而藏诸?”韫就是把它收藏起来的意思,你把它收藏在盒子里面。这个椟字跟我们后来写上一个木字边的椟的意思一样。木字边,然后再一个读书的读右边那个字。是要把它收藏在盒子里面,还是“求善贾而沽诸?”“诸”是之于,“藏诸”就是藏之于在这个地方。把这个美玉藏在这个木盒子里边,还是找一个好的商人把它给卖了?这个“沽”是卖的意思,把它卖了。这时候孔子就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他就讲,卖了吧,卖了吧,我等待那个贾。“贾”是善贾,子贡特别讲求善贾而卖,不是随便找人卖的。这边我们也看到,这个美玉指的就是孔子。孔子他的思想就是所学要运用在治理天下,希望对国家社会是有帮助的。所以他讲沽之哉,沽之哉,把它卖了吧,把它卖了吧,我待贾者也,我就是在等待善贾、好商人来出个好价。“范氏曰”,有人讲道:“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仕之待礼,犹玉之待沽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不枉道以从人,衔玉而求售也。”这边讲到就对孔子的这段话做进一步的解说,“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君子未尝不想去当官,但是这个当官,他们是要把自己的所学能够贡献给国家社会,但是“又恶不由其道”,但是他们又很讨厌,“不由其道”就是说,不是经过正途去任用,不是现在我们所谓的走后门,不是这样,很讨厌不由其道,而是要由其道去当官,是这样。“仕之待礼”,仕对于这个礼是“犹玉之待沽也”,就像玉之待沽,它是需要有一个善贾,读书人也是需要有人能够识货,然后去请他出来任官,就像玉也是等待着,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善贾、好的商人来买它,然后把自己给卖出去,这样的意思。他就讲到历史的一个故事,他说“若伊尹之耕于野”,伊尹当时候他是奴隶,陪嫁到商汤,商汤那个地方,为商汤的厨师。当他还没有到商汤这边来的时候,他是居住在伊水这个地方。“伊”是他的氏,“尹”是丞相的意思。他担任商汤的厨师,但是伊尹一直有很大的抱负,想要进言给商汤,还好就是因为有——“成汤”就是商汤,能够去任用他,所以他就能够发挥他的才能。要不然他之前——耕于野意思就是当农夫。“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伯夷就是那个伯夷、叔齐,“伯夷”是春秋时代里边孤竹国,伯夷、叔齐,伯夷原来是孤竹国的一个,应该要接掌他父亲职位的人,但是他父亲另外私底下给他的弟弟叔齐。伯夷后来他父亲死了之后,他的弟弟叔齐觉得本来就是要让长子接承这个位置,伯夷他也很孝顺,他说:“爸爸就是这样交代下来的,由你来接掌。”结果后来两个人都非常的好,两个人都逃走。后来他们就听说文王,周文王很有德行,所以也都去依靠他们。后来有一个故事,就是文王过世之后,周武王就去伐纣,商纣,伐纣,伯夷、叔齐就觉得这样是不太OK,他就说他们这样不孝,他觉得不应该去伐纣,于是半途就拉住了他的车子,王的侍卫就要去杀他们。后来姜太公就跟他止住说:“这两个人是贤德之人,莫杀。”这个姜太公,大家都知道姜太公跟文王的一段故事。太公叫太公望,他就讲到碰到文王之后,文王跟他讨教了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然后太公就讲:“我望汝久矣。”所以后来太公也叫做太公望。他们住的地方都是在靠海边的地方,所以如果没有文王,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展现他们的才德。所以这边这一句:“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没有遇到这两个,成汤跟文王就是所谓的善贾,就是好的商人,伊尹、伯夷跟太公就是好玉、美玉,如果没有碰到这样的一个好的能够重用他们,那他们也只是这样终焉而已,就这样过一生而已。但是君子是不枉道求人的,“不枉道以从人,衔玉而求售也”,他不会走不好不正的道,“枉道”就是歪曲的道路,不走歪曲的路,然后去要求别人来;衔玉以求售,我们这边也写成炫玉以求售,写成衔的话就是含着玉,含着玉到处去央人说:“你们来买呀、来买呀!”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后来我们说枉道以干人叫做炫玉求售,君子是不炫玉求售的,他是不枉道的,任是由道而任,不是枉道而任。我们再往下看。下一个是“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仁人之言,其利甚溥。”后面那个字念作ㄆㄨˇ。“智谋之士”就是有智慧、有谋略的这些人,“所见略同”;“仁人之言”就是仁德的人他们所说的话,就能够“其利甚溥”,“溥”是有普遍的意思,就是把它散播出来,很广大。第一个我们先看到第一句。“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这边《三国志》里边有记载这么一段,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周瑜上孙权书云”,就是周瑜上孙权,因为孙权是他的主子,所以要用上。周瑜就写了一封书信给孙权,就跟他讲:“刘备非久屈于人下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所以我们后来常讲这个人很厉害,现在虽然还默默无名,但是一看他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所以我们就会讲:“此人非池中之物”,就是指哪一天他遇到机会之后,就能够飞黄腾达,这样的意思,不会久屈在池中。这边讲到的是刘备,刘备不是久屈居在人下的。“恐蛟龙”,这个蛟龙就是指刘备,做了一个譬喻。“恐蛟龙得云雨”,就是蛟龙原来是在水池里边,但是有云雨之后,他就能飞上天,所以终非池中物也。常读中国的文言文,其实很美,很精简有力。读现代散文,它要讲叙述很多。这都很简洁扼要,从上下文你就知道譬喻的那种美。“备闻之”,刘备听到这一句话之后就说,“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就是说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大家的看法都一样的,就是指他所谈到的这一句话其实都很厉害。我们再看到第二个注释。第二个是“仁人之言,其利甚溥。”这个仁人就是指有仁慈的人、有仁德的人,所说的话,一句话,带给人们的利益也非常广大的。这让我想到《了凡四训》里边有讲到,他后来要行善,一直都好像当了官没有什么时间,后来在梦中就梦到有人来告诉他说,他因为减少了这个地方的税——就是纳税,人民已经很苦了,还要缴那么多税,于是希望上面的人能够少收一些,这样子就利益了很多人。在《左传·昭公三年》里边记载,还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里边,都同样记载到这件事情。当时候“景公欲更晏子之宅”,就是齐景公想要帮晏子,就是晏婴,当时候晏婴是齐景公身边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大臣。他就跟他讲说:“子之宅近市,湫隘”,那两个字叫ㄐㄧㄠˇㄞˋ,“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他的意思说,“子”,子就是你,你住的屋子太靠近市场了,“近市”,太靠近市场了。“湫隘嚣尘”,湫隘就是指地方,居住的地方又低湿又狭小,又湿又小的意思,住在靠近市场又湿又小的地方,然后还有嚣尘,吵得要命,“嚣尘”,很吵。“不可以居”,就是不要居住在这儿了,“请更诸爽垲者”,我帮你改一下,改建一下,换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个比较高燥的地方,“爽垲”就是比较高一点、比较干一点的,比较高、比较干燥一点的地方。这时候“晏子辞曰”,晏子就跟景公讲,不用了,不用,他说:“君之先君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之先君”就是,君这边指到就是晏子讲他自己,他就说自己的先君,就是指他的祖先,我的祖先“容焉”,就是指到他们的所做非常的好,“臣不足以嗣之”,我没有办法去继承他,嗣就是继承,就是指他们都已经做得很好,他们可以住,我也没有比他们好,“于臣侈矣”,对我来讲,住这样已经太奢侈了。他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住在这边已经太奢侈了。而且,晏子一直很机智,讲话也非常的得体,常常能够不用很严厉的词语,但是他就会把那个诱导过来。讲到这个,我就突然想到他还有另外一则。有另外一个臣子讲话,谏官非常的直,因为景公又很喜欢喝酒,有一次喝了七天七夜还在喝,然后他另外一个臣子讲:“你不要喝了,你如果还继续喝不止的话,那就让臣子死。”景公听他这样讲,不喝也不是。我听你的话就是颜面不住,我还听你的话?我不听你的话继续喝,我不就要把你宰了,我也不想宰你。这时候晏子机智反应非常够,他就跟他讲:“还好你现在碰到的是一个英明的君王,要不然你早就死了。”好,这句一讲出来,是不是帮景公找了下台阶?他就不会杀他了,就是这样。然后景公听了也哈哈大笑。这就是真的很聪明。他说:“还好你碰到的是一个英明的君王,要不然你早就被杀了,还讲这种话。”他讲了这样的话,齐景公哪敢再杀他了,就不敢了。然后他就藉由这样,景公跟他讲要帮他改房子的事情,然后就顺便他就引导,让景公去思索这样的问题。他就说,除了我自己的德行都赶不上我的祖先之外,我觉得我住在这边已经实在太够了。而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意思就是说,我住靠近市场这个地方,朝夕得所求,这个早晚要什么东西都非常的方便,我要买什么、要做什么都方便得很,怎么好意思还要去换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很好的。然后景公就笑着说:“子近市,识贵贱乎?”他就想说,你既然这么讲的话,你既然靠近这个市场,你知道什么东西的贵跟贱吗?就是哪一些东西是贵的,哪一些东西是便宜的?这时候晏子就回答他说,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他说——这个“窃”就是私下,这个窃常常会讲到就是......我们在讲到自己的时候是很谦虚的。“窃利之”,我住在这个地方,获得了这样多的利益,我哪敢不认识它?不识乎,识就是认识、知道的意思。他问他说知道不知道贵贱,他说,我在这边获得这么多的便利,这事我哪敢不知道?这样的意思。“公曰”,景公就问他说,那什么东西比较贵?什么东西比较贱?这时候,“是时也”,就那时候,应该是这时候,是当时候,晏子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公繁于刑”,齐景公繁于刑,就是刑罚非常的多,“有鬻踊者”,“有鬻踊者”是指什么意思?那个刑是怎么样?把脚后跟给砍断,砍断脚后跟。叫踊,那个踊,踊的意思就是把脚后跟,那个刑罚,有一个这样的刑罚,把脚后跟斩断,然后制成的鞋子。因为脚后跟砍断之后不良于行,必须要特制一个鞋子,这个就叫做踊。当时候就有卖踊的情形,所以他就——“故对曰”,于是他就回答他说:“踊贵而履贱。”他就说卖假脚的这个很贵,反而鞋子,那个履就是鞋子,鞋子很便宜。“公愀然改容”,突然听他这么一讲,他就知道了,然后就脸马上变颜色了,脸就改容了。“公为是省于刑”,于是齐景公就不敢再这么嚣张,一直动不动就砍人家的脚后跟这样子的刑罚。所以“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省”就是减少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这么一句话。“君子曰”,后来大家就讲,称赞他说,“仁人之言”,仁德之人这样的一句话,你看他讲这样的一句话,百姓就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晏子这么样的一句话,齐侯,就是景公就把这个刑罚给收敛住了。这边后面还有加一句《诗经》里边讲的:“‘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就印证《诗经》里边有讲这么样的一句话,“君子如祉”,“祉”就是做很多好事情的意思,行善的意思。能够马上的去行善,看到事情赶快的去处理好,“乱庶遄已”,就是这些乱,祸乱就会很快的,庶是差不多,就会很快停止了。就这一段里边谈到的。读到这些古人的行谊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连我们太史公都会发出这样的浩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假使令晏子现在还在,让我为他执鞭驾车我都觉得非常开心了。”就是这样子。所以真的仁德之士,这么样久远的时间,到我们现在读到这个,我们都觉得真的是很感动的。砍脚后跟叫“刖足”。上面这边有刖足,一个月亮的月,然后刀子把脚后跟砍了。这个就没办法走路了,“一足而跃前”,就只好一脚往前跳,所以叫足,再加一个甬,“踊”,往前跳。这边看到顺便跟大家补充一下。我们再看一下“班门弄斧,不知分量”,“班门弄斧”我们现在满常用的,在行家面前最好嘴巴闭上。“班门弄斧,不知分量;岑楼齐末,不识高卑。”“班门弄斧”就是说明无自知的人在行家面前卖弄,叫不知分量,不知道自己多重的意思。“岑楼齐末”,“岑”是高的意思,岑楼,高楼上边要求“末”是齐的,这个叫不识高卑。我们来看一下注释一这个地方,“班门弄斧”就是在鲁班门前,“班”就是鲁班,春秋末,下边有他简要的个人生平。在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叫不自量力。鲁班,西元前五0七到西元前四四四年,是春秋末年时候著名的一个工匠,被后代尊称为中国工匠祖师。相传他当年发明了云梯攻城,这些东西相传是他发明的;还有滑翔机,可以使人在空中掠过城墙,厉害;还有据说中国的锯子、还有墨斗。墨斗闽南语叫bak-táu,就是在量直线的时候,有个圆弧的,然后里边有墨汁,有的用黑色,有的用红色,大概最常见的是这两种颜色,里边有线,要量线就拉出来二边定,弹一下,直线就很直了,听说这个东西也是他发明的;还有钩强,钩强就是水战里边的一个兵器,看资料说大概描写类似,说这种东西就是后来引申为拔河的这个东西,那是在水战里边的兵器,他说,前面有一个钩,敌人要逃走的时候,他们就拉着把他拖回来;还有曲尺,就是弯尺的意思;像古代大门门扇里边,大门扇边有一个装饰用及敲门的铺首,这是专有名词,“铺首”,也是鲁班发明的。铺首是什么?就两片门,我们古代是木门,木门关起来的时候,不是有两个环扣吗?环扣下边是不是有铁环?那个铁环也是有作用,你要去人家家里边,用环扣敲一下门,敲门这样子,那个叫铺首,用来装饰、用来敲门用的,下面有吊一个环勾,这也是鲁班发明。后来我们中国在庭院,这种家里边如果比较有钱一点,铺首是很讲究的,变成很漂亮的图案。我们再看到第二个“岑楼齐末”,就是只比较末端。只有比较末端的话,方寸的木头也可以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而无法认清事实,形容不知高低的意思。“岑楼”就是高尖的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道,你没有比较基础,然后随便两样东西把它放做比较。这个典故来自于,我们来看一下,《孟子·告子下》里边讲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意思是说,你不去找出那个本,而找那个末,齐那个末端。譬如说我们现在都要这么高,东西你也不找说——就说一栋大楼好了,一栋大楼这么高,那到底大楼高还是一块木头高,你们觉得呢?哪个高?哪个高?你说大楼高,那我拿一块木头把它叠上去,木头比较高,对不对?就是这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这个典故前面还有一段文字。就是有一次他的学生叫做屋庐子,屋子的屋,房子那个庐字那个意思,屋庐子,他的学生。有一次就有人就问他说:“礼跟食物哪个重要?”屋庐子就说:“礼重要。”那人又问他说:“那娶妻跟礼哪一个重要?”屋庐子就回答说:“礼比较重要。”结果那个人很白目,然后继续又问他,跟他讲:“他说如果非要按礼节才能够吃得到东西,那就饿死了;不按照礼节来吃东西,就可以吃得到东西。如果非要按照迎亲的礼来娶太太,那就娶不到太太;如果你不按照迎亲的礼来娶太太,就可以娶到太太。然后他就,那怎么办?”于是他隔天就跑去找他老师孟子了,孟子就说,一听就知道这个人诡辩。老师就跟他讲:“那你说,古代那个穿的衣服不是会有一个环钩吗?铁钩,他说,那你说,人家都讲金属比较重,羽毛比较轻,对吧?那我请问你,一个钩环比较重,还是一卡车的羽毛比较重,哪个比较重?”就是这样子,那个不能比较的东西嘛。好,所以他就很妙,孟子就跟他的学生这样讲完之后,他说:“你去问他,如果把他哥哥的手臂折下来才可以吃到东西,是要把他哥哥手臂把它折下来,还是不吃东西?”你就这样子去问他。孟子就跟他的学生讲到这一段:“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就是指这样,你必须要弄清楚那个尊卑,就是本要弄清楚,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做比较的。所以我们以后就是——常常其实会又日常生活当中,也会碰到这样的一个情形,尤其我在教育界里边,学生有时候会想硬拗。你就必须要让他很清楚的,这个理在那边,就要跟他讲。基础你必须事先要了解,两个同质的东西才可以比较,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比较的。所以这边“岑楼齐末”是不识高卑,不知道事物的高低的根本是这样子。所以你看这高尖的楼比较高,还是一块木头比较高?你不从基础做比较,我直接把那块木头就叠在那个尖端上,这一块木头就比那个高楼还高,这样的意思。那我们再看一下“势延莫遏,比之滋蔓难图;包藏祸心,谓其人心叵测。”这个词汇我们应该现在也还满常用的,就是“势延莫遏”。那个遏就是制止的意思。这个势一直延烧的,没有办法停止、遏止,就好比什么样子?“滋蔓难图”。滋蔓,那个蔓就是蔓草,藤蔓。那个藤蔓真的是很厉害,如果你们有到郊外去去看到,那个大树的上面盘了好多,它长得特快。就好比滋生的蔓草很难剪除,难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叫图。滋蔓就是这种滋生、蔓长出去的,这一些很难剪除。“包藏祸心”,包藏祸心这个意思就是,外面看起来非常的善良,但是你胸中很险恶的,这个叫做人心叵测。那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滋蔓难图”,本指野草滋生,难以消除,后以比喻势力扩大,然后才要再消灭它那就很难了。第二个,“包藏祸心”,就心怀着害人的恶意。“包藏”,内心怀着害人的心,“祸心”就是害人的心。第三个,“人心叵测”,叵测就是人的心地不可探测。“叵”字是否定词“不”,人心不测的意思,人心叵测就是人心不测,指人的心地不可测探,形容人非常的险恶。我们再往下看:“道旁作舍,议论多而难成;一国三公,权柄分而靡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旁作舍”,就是在路旁建造房子,“议论多而难成”。这个比喻也很好玩,你在道路旁盖房子,那经过的人就说:“这个盖这样子不好,这个盖那样子不好。”议论的人很多,那事情就很难成功了,这样子的意思。所以后来我们讲到“作舍道旁”或“道旁作舍”,就是比喻众说纷纭,事情难成的意思。我们看到第一个注释,看到那个引文的地方。汉代有句谚语,这句就是来自汉代的这个谚语、俗谚:“在道路旁修房子,三年不成。”那为什么三年会不成呢?议论的人太多。意思就是说给意见的人太多了,意见太多反而办不了事。其实很多做事情,什么方法都可以达成,人们常常都会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方法是最好的,其实到后来都很难办成。其实就听一个人的怎么做,把它做完就好了;听那么多人,反而做不了,就是这样。所以君王太软弱也做不了事情,当然也不能刚愎自用,所以中国人常在讲做事做人的那一种哲学。我们再继续看一下。第二个“一国三公”。一个很有智慧的臣子的一段话。在《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春秋时候,晋献公命士蔿,叫蔿,“为公子重耳筑蒲”,帮公子重耳在蒲这个地方盖城,然后“夷吾筑屈城”,帮夷吾也盖了一个城。这时候士蔿觉得实在是——他就“敬守君命”,晋献公要他去盖,命他要去盖这个,帮他们两个人筑城,他就去做,但是他非常聪明,他说:“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大家读到这边知道意思吗?还不知道。给公子重耳盖了这么样的城堡,城堡是做什么用的?给夷吾也盖了一个城堡。我们中国不是常常会有自己的小孩子——兄弟之间的残杀,然后争夺帝位,臣子也会起来反叛?你给他那么厚重的城,那么坚固的城堡。我们城堡是做什么?固守之用。你看士蔿很聪明,他就草草随便把它盖完,就是盖得不至于坚固的意思。但是完工之后就赋诗,他就写了一首诗,赋诗说:“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你给他们两个也盖了,不是跟你一样的地位了吗?这样的意思。“孤裘尨茸”,尨茸就是杂乱纷多,孤裘,裘是皮衣,孤是单一。他以这个做为譬喻,你看这么多孤裘尨茸,却外边的东西、杂乱的东西那么多;一国里边有三公,一个国家里边有三个主事的人,“吾谁适从”,我要听谁的话?适从就是指跟从谁、听谁的话。后来就比喻说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后边是顺便介绍公侯伯子男,我们中国的一个爵位。《礼记·王制》有讲道:“王者之制禄爵”,有分公、侯、伯、子、男五爵,五等。这个倒是跟这段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再看一下。下一个是“遇合奇缘,曰三生有幸;事多逆境,曰一事无成。”“遇合奇缘,曰三生有幸”,就是会合有奇缘,叫做三生有幸。这个有典故,很好玩。“事多逆境”,就是事情,办事跟本意,逆境就是跟自己不和,叫做相违,叫“一事无成”。事多逆境,叫一事无成。“逆”就不是顺,“逆”我们昨天也有读到。“三生有幸”,这是佛教里边讲到的“三世修来的福分”。我们常说三生有幸才碰到您。今多用以谦称荣幸之至,很荣幸,荣幸之至。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有一个很可爱的典故,来自于宋朝苏东坡有记载到僧。有一个出家师父叫圆泽——有一个《僧圆泽传》,就是为圆泽所写的传。里边就有记载到这么一段:“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这一段话要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杭州西湖里边有个三生石,这里边典故来自于唐朝。有一个隐士叫李源,住在慧林寺,他跟慧林寺里边的住持圆泽两个感情很好,互为知音。有一次他们两个要出游,想到出去走走,要到哪个地方去。李源要走水路,圆泽要走山路。李源说走这一条好了,他只好顺着他。顺着他的时候,就在水路上碰到了一个妇人,怀孕三年了。然后他就讲,他就跟他讲,跟李源讲:“我当时候要走山路,就是因为水路会碰到这个妇人,这个妇人怀孕三年了,其实我必须要当她的小孩。”李源听他这么讲,“真有其事?”他说:“真的,我跟你讲,三天过后你再到她们家去找我,那个小孩就是我,我会对你笑一下,那个就是我。”李源就想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在那天晚上圆泽他就圆寂了。怎么真的那天晚上就圆寂了。李源就在三天过后就找到那个妇人家,去,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就看到那个小男孩对他笑。圆泽还有告诉李源说:“十三年后,我会在西湖畔那边有一块三生石,在那边等你。”结果十三年后李源也如约,十三年后记得到三生石就去那边,果真看到一个牧童,然后对他吟起了这首诗:“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我们再看到第二个“一事无成”。一事无成就感叹在事业功名上没有任何成就。唐朝白居易他有一个《除夜寄微之》,他的好朋友袁微之。诗里边就这么样讲:“鬓毛不觉白毵毵”,那个字,毵毵。我们看一下,左声右形,左边是参,右边是毛,就知道毵是什么意思?细毛。“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堪”是忍受的意思,不堪就是无法忍受,就是指一事无成,什么都没有做好,真是情何以堪。一事无成,这我们现在也满常用的,满多的,现在常常会也变成一个谦词,常常会说我现在一事无成。我们再看一下下一个:“酒色是耽,如以双斧伐孤树;才力不及,如以寸胶理黄河。”“酒色是耽”,“耽”是沉湎在里边的意思。酒跟色,如果沉湎在里面,就好像,“如以双斧”,就好像,“如”是好像,好像拿着双斧,两把利斧砍一棵树,“孤树”就是一棵树,没有不毁坏的。这个譬喻指到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沉溺于酒色里边,那实在是会一事无成。我们再看一下,“才力不及,如以寸胶理黄河”,好像用寸胶要把黄河——我们知道黄河非常的浑浊,要把它理清,实在是怎么有可能?所以才力不及,就好像拿着寸胶要把黄河给理清。我们看到注释,第一个是“耽”,耽是沉溺。第二个才是“才力不及,如以寸胶理黄河”,刚刚有跟大家介绍到,才力不足,就好像取一寸的胶想要去治理黄河的水。葛洪《抱朴子》里边讲道:“寸胶不能理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萧邱之火。”这两句可以一并读,意思都一样,就是指才力不及。就好像寸胶没有办法去——拿一寸的胶,怎么可能去把黄河的水,浑浊的水全部把它弄清、把它理清,黏清、黏起来?不可能。“尺水”,很少的水,想要把萧邱的火熄灭,那也不可能。“萧邱”也是一个地名,黄河对萧邱。都是指到就是才力不足,才力不足你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这样的意思。我们后来也有一句话叫“蚍蜉撼大树”。蚍蜉,小蚂蚁,它要摇动一棵大树,你说可能吗?不可能。读到中国这些都觉得很好玩、很经典,也很传神、很有趣。我们再往下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魏征之对太宗;‘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此子产之讽子孔”。这句话就讲到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样的一句话是魏征曾经告诉唐太宗的;“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这是郑子产讽刺、告诫子孔的一句话。我们直接看到注释这个地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多方的去听取意见,才能够明辨是非;如果单单的去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会愚昧不明。意思就是说,你在听话的时候不能只有单听一个人的话,尤其君王不能偏爱臣子。譬如说喜欢这个臣子,然后他讲什么话就对,这样子,你这样就会愚昧不明。这句话其实在《管子》里边就有讲到:“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别而听之”,别就是分别的意思,别而听之就是只有听他的,别开来只听他的,那你就会愚,“愚”就是不明事理。你“合而听之则圣”,你能够合著,就是采纳众人之说,然后去听取,这个则圣。一个愚跟一个圣做对比,别而听之那就变成愚,合而听之就变成圣,就这样子。《唐史》里边就记载到唐太宗问魏征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人主怎么样做才能够明?怎么样做就会暗?魏征就把这句话告诉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这样。“兼”就是合,跟管子讲的这句话,兼就是合的意思,就是能够采纳众言。“偏听”就是别而听之,就是别听,分别,“别”字就是分别的意思,偏听则暗。第二个“众怒难犯”。这边讲到郑国子孔当政的时候,曾发布一项命令要大臣去做,然后大臣就全体反对他,这时候子孔就要杀掉反对的人。子产就告诉他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众怒”就是指那些大臣在反对,你不要去抵抗他,众怒难犯,你不要去侵犯这些众怒,你要正视它。“专欲难成”,你如果不听的话,要把他们反对的人全部砍掉、砍死,你专欲,你也难以把事情办成。就是你凭自己的,想要以一己之心想要做事情,你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之后劝子孔要收回成命,后来子孔也听话了,就把成命在仓门外就把它给烧了。下一个:“欲逞所长,不觉心烦技痒;绝无所好,等于槁木死灰。”“欲逞所长”就是,“逞”就是逞强的意思,展现,你会很想展现自己的所长,就是自己擅长的地方。“不觉心烦技痒”,就是一有机会就想要表现自己的才能,“不觉”,就不由自主的心烦、就会烦躁。因为你一直会很想,譬如说别人在谈到什么,你就会很想要表现一下、讲一下,就会心烦技痒,起来秀一下。“绝无所好,等于槁木死灰”,绝无所好,绝就是完全没有,完全没有所喜欢的,这种人也是很麻烦,叫做槁木死灰。我们直接看到这个注释的地方。“心烦技痒”,后来就形容擅长及爱好某种技艺,一遇到机会就急于表现的那种情态。“烦”就是烦燥,心里边就会烦燥起来。“技痒”就想要表现,痒痒的。第二个“槁木死灰”,已经干枯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这个叫槁木死灰。“槁木”就是指干枯掉的树木,“死灰”就是火已经灭了的冷灰。这代表的是什么?就是比喻心情极端的消沉,对一切事情都无动于衷了,没有感觉、没有喜好,这种也很可怕。《庄子》里边曾经讲到这么一句话:“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这边形跟心作对比,“形”是外形,就是身;“心”是内在,就是身心这样。形固就好像什么?槁木,枯槁在那边;心固了,就好像死灰一样。时间到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谢谢大家,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