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义薄云天、威武神勇,忠贞不贰,坚强刚毅、有万夫不当之勇:桃园三结义、温酒新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股骨疗伤、义释曹操是代表了大侠豪气和英勇的形象。关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也必须是文雅之士,必然的要熟读儒家经典《春秋》,文武双全才是完人。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直接写关羽熟读《春秋》,前面几回都是用读书一笔带过也是说的关羽的情义: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既到许昌,操拨一府与关公居住。荥阳荥阳太守王植命胡班用火烧死关公,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看毕,叹曰:“真天人也!”“险些误杀忠良!”没有明确说关公读的什么书。至到华容道操曰: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采用曹操之口说出的典故说明关羽熟读《春秋》。
在东汉中期开始,以“通经”受征辟入朝为官,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入仕渠道,朝廷在选拔官员时,也越来越重视出身门第讲出身,张飞出身于豪强地主,家赀颇富,富到足以帮助刘备起兵,刘备沦落到织席贩履,自我介绍时首先都要说“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标明自己高贵的血统。关公生活的时代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室衰微,世道衰微,纲常不整,仁人志士伤时忧世,从《春秋》中能找到对社会的解释,也能找到人生价值取向。关公喜读《春秋》,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指引。汉末三国时期,阅读《春秋》蔚然成风.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把《春秋》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及其他领域,关羽作为刘备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肩负着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受社会风气的熏染,他熟读《春秋》是时代、社会必然,但其动机重在用《春秋》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指导军事活动和培养道德情操,而不在《春秋》学问本身。
《三国演义》中夜读《春秋》,也是为了突出关羽忠义,文武双全的形象。读《春秋》是武将的一种修养,关羽夜读春秋还暗含着维护汉室之意,为蜀汉正统增添更多合法性。关公终其一生,实践一个“义”字。青年除恶,体现的是义;桃园结拜,凝聚的是义;身在曹营,恪守的是义;沙场释敌,遵循的是义;追随刘备,其核心是义。关公是义的化身。关公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忠心报国,除暴安民,知恩图报;还表现为君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情,它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至今许昌关帝庙内有一座高五丈、雄伟壮观创建自元至元年(公元年)间的春秋楼,大殿内有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铜质塑像,他秉烛夜读,神情专注,堪称古镇名胜之一。左有关平手捧汉寿亭侯印,右有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秉烛夜读《春秋》的关公塑像或画像成为人们固定式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地刻画,人无完人关羽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地位的提高,关羽身上的缺点一点点的暴漏出来,他跷勇善智勇双全,同时,他也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个人英雄主义,对内居功自争强好胜,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大意失荆州,不仅自己丢了身家性命,对蜀汉最终逐渐走向衰败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