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bdfyy999.com/m/历史学家通常将先秦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但是,这两个时期究竟是按一个怎样的节点进行划分的呢?按照史学界的说法,对于划分战国和春秋有以下几个参考要点:一是、按照史书《春秋》中的最后一个历史事件作为战国的开始事件;二是、以孔子去世前后几年的时间作为两个时代的分界点;三是、“三家分晋”是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形成的标志,以这个事件而作为两个时代的分界点。自从晋文公掌权之后,凭借国君的英明果断和后代持续有力的发展,晋国几乎成了一方霸主。后起而上的楚国,虽然,觊觎晋国这块肥肉,但是,数次北上征伐,却始终无法逾越晋国。可以说,作为姬姓周朝的嫡亲后裔,老牌诸侯国晋国一直顺风顺水。但是,后期的晋国却发展出了六个大家族,这六大家族相互制约,势均力敌,共同把持着晋国。经过腥风血雨的政治发展,最终,这六大家族只有三个存活下来,于是,便有了“三家分晋”的典故。公元前五百六十二年,晋昭公崩逝之后,晋国六卿的狼子野心压抑不住,一度强大起来,甚至,越过了晋国公室,晋国便落入了六大家族之手。在那个时代,农耕作为国家第一生产力,土地的多少是决定一个诸侯国强盛的标准。六大家族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在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的时候,六卿进一步削弱了晋国国君的势力。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利用晋国公室内部的矛盾,让晋国国君将旁支的公族灭族。此时,被灭族公室名下的土地,也被国君分成了十分区县,毫不意外,六大家族瓜分了十个区县。土地的减少,意味着掌握在手中的权利也在减少。六卿贪婪叛逆,丝毫没有把国君放在眼里,并且,吞并了原本属于国君的土地。如此一来,国君手中实权越来越少,甚至,不得不受制于晋国六卿。尝过了权利和财富的滋味,六卿的胃口越来越大,几个家族把野心放在了其他家族身上,各大家族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一面扩大地盘,一面招兵买马,一场争夺一触即发。终于,在公元前四百九十七年,六卿之一赵氏家族按捺不住,让赵氏分支——在邯郸驻守的赵午将卫国进献的五百户人家迁徙到赵氏本家的领地,以扩大赵氏一族的实力。因为,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本国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赵午接到这个命令之后,仍在犹豫之时,他的父兄却坚决不同意赵氏本家的要求。于是,赵氏本家赵鞅认为赵午一族有叛变之心,最终,打算将其斩草除根。但是,赵午的母族是声望和实力都十分强大的中行氏。在中国古代,男丁不仅是家族的劳动力,还是外嫁女儿的依靠,“舅舅”的权威很高,很多嫁出去的女人在婆家受到了不公待遇,很多时候都是请自己的兄弟——孩子的舅舅来帮忙。赵午的舅舅是家族中声望很高的中行寅,他听说赵氏本家要分走赵午领地的住户,当即表示拒绝。当然,这其中也牵扯了家族的利益和纠纷。于是,中行寅联合自己的亲家范氏决定联手对付赵氏本家。赵鞅猝不及防,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退回自己封地晋阳。此时,晋国的国君晋定公,早就不满六卿对公室的倾轧,于是,决定帮助赵午围攻晋阳。此时一场大战无可避免,另外几个家族纷纷加入。赵鞅找来中行氏族的仇人韩氏、魏氏以及荀氏,他们分别集结军马去攻打中行氏和范氏。形势陡然翻转,连晋定公都被那四家拉了过去,四对二的局面不容乐观。很快,中行氏和范氏被打败,中行寅回到朝歌,力求自保。而韩氏、魏氏、荀氏纷纷为赵鞅求情,晋定公不得不恢复了他的职位。搞定了国君之后,他们的矛头又指向了还没来得及喘息的中行氏和范氏。四大家族联手起来,重新整顿军队,直指朝歌。中行氏再一次被打败,于是,不得不逃往齐国,而范氏少了最大的依靠,最终,也被打得落荒而逃。自此,六大家族只剩下了四大家族。两大家族在政坛上陡然消失,为晋国的朝政带来一次动荡,他们遗留下来的土地,成了这四家族争夺的目标。按照常理,土地自然是由晋国公室收回去的,但是,是晋国朝政已经被这几大家族把控,晋定公也早就不被他们放在眼里,四家族直接无视晋定公,而瓜分了土地。此举动彻底惹怒了晋定公,于是,他向鲁国和齐国求助,希望他们出手讨伐四家族。荀、赵、魏、韩四卿见国君大怒,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一合计,干脆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国君。于是,晋定公在四家族的倾轧下不得不出逃领国,客死他乡。国不可一日无君,四家族势均力敌,谁都不服谁,只能在晋国公室中选出一位继承人。本来晋定公的子侄公子忌与隶属于荀氏一支的智氏关系密切,但公子忌英年早逝,智氏利用自己的族人智遥是朝廷中的执政官的便利力推公子忌的儿子为新君。这就是后来的晋哀公,新君册立之后,智氏在四家族中地位水涨船高,他们吞并了中行氏和范氏的所有领地,一家独大。四家族相互制约的平衡被打破,智氏一族野心急剧胀大。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消灭另外三家,自己把控晋国。月盈则缺,水满则溢,智氏家族的自大狂妄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智氏当时的掌权人为智遥,在智遥被选定为家族继承人的时候,就受到了家族族人智果的反对,他们认为智遥品行不好,但是,智遥的父亲却十分喜爱这个能说会道、仪表堂堂的儿子。智遥确实能力出众,但是,有才无德又身居高位的人,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智果看到了智氏的未来,毅然决然脱离强大的家族保护,自立一族,称为:辅氏。智遥前期的确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在朝堂上彻底消灭了中行氏的余党,几次征战齐国和郑国,都是战功显赫。就在他一帆风顺,大权在握的时候,他的品行逐渐暴露,他变得贪得无厌骄横跋扈。甚至,在与其他家族举行宴会时,戏弄其他家族家臣。有人劝他不要为自己树敌,他却大言不惭道:其他家族的命运已经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已经是晋国的掌权人。智遥十分看不起赵氏襄子,因为,他是庶子继承人又长相粗鄙,所以,不仅对他口出恶言,还要求赵鞅换一个继承人。并且,他还在一次醉酒之后还殴打赵襄子,最终,赵氏家臣拼死将赵襄子解救下来。赵襄子的母亲本是赵氏族长的婢女,自己出生卑微又长相丑陋矮小,但是,自身能力却十分出众,又很懂得忍耐。赵鞅为了培养孩子,曾经将训诫的内容刻在竹简上,要求几个儿子背下来,但是,其他儿子贪玩,不仅背不下内容,而且,连竹简扔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只有赵襄子,他时刻将竹简带在身上,检点自己,以至于,赵鞅检查时,只有他能倒背如流,从此,赵襄子被赵鞅另眼相看。智遥野心进一步膨胀,为了实现吞并三家的目标,他先从韩氏下手,他向韩氏索取土地。韩氏康子想拒绝,但是,却被谋士阻拦,谋士对韩康子说:“像他这样贪得无厌又刚愎自用的人,我们如果拒绝他,他只会报复我们,但是,我们答应给他土地,那么,尝到甜头的他就会向其他两大家族伸手要土地。到时候,惹恼了另外两大家族,刀剑相向之时,我们就有机可乘了。”韩康子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送给了智遥一大片土地。果然像韩氏谋士说的那样,智遥果然满心欢喜,把手伸向了魏氏。魏氏谋臣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韩氏谋士的意图,于是,也劝说魏氏恒子送给智遥土地。可以说,这两个家族正默契地酝酿着一个大计划。智遥接连两次得手之后,转头向他看不上的赵襄子要土地,但是,赵襄子想都不想就拒绝了他。智遥十分生气,他本就不喜欢赵襄子,这一次还被拒绝,怒火中烧的他决定集结韩、魏两氏的兵马共同讨伐赵氏。智遥一心认为,韩、魏两家同意把土地给他,是因为他们已经臣服于自己,却完全没有想过韩、魏两家早就看自己不顺眼,会临时倒戈。赵襄子退回晋阳,守着百姓。城内府库充足,城墙坚硬,智遥带着兵马包围了晋阳,攻打三个月之后,毫无进展,又迟迟不肯退兵。智遥没有想到,晋阳的百姓对赵襄子如此忠诚,粮食吃完,他们宁可“易子而食”都没有丝毫的叛变之心。智遥带着韩、魏两家驻扎城外,渐渐地不耐烦,韩康子和魏恒子无声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他们知道,是时候反戈一击了。于是,赵襄子派人秘密见到韩、魏二家,三家不谋而合,最终,他们约定好了日期,共同消灭智氏。此战,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晋阳之战。一天夜晚,智遥还沉浸在一统晋国的美梦中,养精蓄锐的赵襄子派出军队杀出城门。智军乱作一团,智遥指挥另外两家军队上前抵抗,谁知道韩、魏二家军队已经不知何时将自己的军队团团包围,就这样,三军大败智遥。最后,智遥被杀,智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土地被充公。从此,六卿之势不复存在,晋国只剩下了: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所以,在《左传事纬》中就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以至于,“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两百多年的战国序幕被揭开了。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