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秋五霸有七八种说法,但那不是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所说的,《史记》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五霸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不在,诸侯们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是却没有一家诸侯有实力发动灭国之战,春秋时期的方略是争霸,而战国时期则是灭国,这就是是春秋五霸中“霸”字的由来。
下面简单说一下对春秋五霸的印象。
第一个齐桓公
齐桓公是是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这是有原因的,我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任贤用能,不计前嫌
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最大功臣是管仲,这个管仲还是齐桓公的仇人。事情还要从齐桓公还没有就任齐国国君开始说起,齐桓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小白,说大家所理解的小白是不同的,这个小白有大智慧大胸襟。当时齐君无知被刺身亡,小白抢先回国继承王位,在回国的途中遇到了管仲的阻拦,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小白假装坠马而死,管仲因此向鲁国报喜,说小白已死可无忧矣。于是待在鲁国的公子纠就放慢了回国的行程,结果被小白抢先一步回国成为了齐国新君,小白就是齐桓公,从继位伊始就开始了他的雄图霸业。
因为鲁国帮助过公子纠回国继位,因此齐桓公对鲁国一直怀恨在心,齐鲁之间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而作为曾经差点把自己射死的管仲,就成了齐桓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出兵攻伐鲁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杀死管仲以雪耻。这时候齐桓公身边的重臣鲍叔牙出来替管仲说话,他说,国君如果想做一位普通的诸侯,我鲍叔牙的能力就足够了,但要称霸天下号令群雄的话,就非管仲不可,因此你要成就霸业,就必须重用管仲,而不是将他杀死。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他假装要招回管仲并将他处死,鲁国果然将管仲送回了齐国。结果一到齐国边境,奉命前来迎接的鲍叔牙就解除了管仲的枷锁,并为他沐浴更衣进见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大夫,并让他主持政务。
成就霸业,做成大事的第一个品质就是不计前嫌能容万物,而后是任贤用能,励精图治。这也是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重诺守信,四海归心
管仲是大才可以招降留为己用,但是鲁国是不能放过的,因为他帮助了公子纠争位,妨碍小白成为齐君。于是在继位五年的时候开始征伐鲁国,鲁国的曹沫连败三阵,鲁国被迫割地求和,而在进行谈判的时候,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挟持齐桓公,逼迫齐桓公答应退兵并归还鲁国的国土,齐桓公被迫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事后齐桓公想反悔,想一不做二不休,不仅不归还鲁国土地,还要把曹沫杀死泄愤。管仲劝谏道,如果您这么做,就会失信于天下,尽管你是在胁迫下答应了曹沫的要求,但是如果违背诺言,就失去天下人对您的信任,不如将所占的土地归还给鲁国,这样天下的诸侯就会认为您重诺守信,一定会来归附在您的身边,这对您成为天下的霸主十分有利。齐桓公深以为然,并采纳了管仲的建议。诸侯们听说齐桓公如此有信用,纷纷投靠归附于其身边,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七年,他便成为了天下诸侯的霸主。
三、尊王攘夷,德信天下
齐桓公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不臣服的四夷。齐国任用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战、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国富国强兵,齐桓公在召集诸侯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个政策实施下游牧民族就无法击破像秦、晋、赵、齐、燕这样的前线尊王攘夷诸侯来实现对中原的征服,游牧民族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
山戎侵犯燕国,燕国派人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派兵救燕国于危难之中,燕庄王为表示对齐桓公的尊敬,一直将齐桓公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除了天子之外,没有诸侯相送,能送到他国境内,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于是,他把燕庄王送自己所经过的所有齐国土地都送给了燕国。齐桓公还劝燕庄王修德政,尊敬周天子,向周天子纳贡。听说此事后,诸侯更加钦佩其为人,这进一步巩固了齐国天下霸主的地位。
不过齐桓公的晚年却很悲惨,管仲去世后,他轻信小人远贤臣,以至于在自己病重的时候,被小人围圈在宫内没有饮食被活活饿死。同样的倒霉蛋儿还有一个,这个人的名字如果没记错的话叫做赵武灵王。
亲贤臣,远小人,此国所以昌盛,亲小人远贤臣,此国所以衰败,不管是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宋襄公
宋襄公算是个谦谦君子,或者说一位仁君,但肯定不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但是坏就坏在这位君子仁君有野心,想效仿齐桓公做天下霸主。齐桓公死后,他进攻郑国结果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和宋国在宋国泓水边开战。
当楚国军队刚刚渡河到一半时,大臣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说:“我们的军队数量没有楚国多,现在楚国军队还没完全渡河,我们可以立刻展开攻击,那么一定可以获得胜利。”宋襄公没有采纳目夷的建议。当楚国军队刚度过河的时候,目夷又建议趁楚国军队立足未稳进行攻击,宋襄公还是没有采纳这个好的建议,他确实是一个君子,但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统帅。
我还就记得自己看过的一本书里提到过,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之”还有“趁对方立足未稳可击之”。显然宋襄公不懂得兵法,在大争之世他是不可能成为天下霸主的,他自己腿部受伤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事。宋襄公不知道兵法的要诀就是变通,以变应对不变,争天下霸主的关键不仅在于品德更要有实力。
第三位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这个君主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才登上君主之位,从十九岁开始他就一直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四处游荡居无定所,不过他不是乞丐,他的身边有一群能人志士,个个都有将相之才。他们对重耳这个潜力股一直追随左右不离不弃。这些人为后来晋文公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重耳的父亲是晋献公,这位父亲晚年迷恋女色,做出了废长立幼的决定,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不愿意和父亲为敌,直接选择跑路避祸。他回到了母亲的国家,并在那里娶妻生子,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倒也算安稳。不过他身边的这些能人是闲不住的,在晋献公死后,他们督促重耳寻找机会游说诸侯,以便于实现复国理想,这样他们也就能发挥所长,帮助重耳争霸天下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重耳是个老实人,素有贤名,在十九岁的时候就结交了很多天下人公认的贤者和能人,这是他这个年纪的人很难做到的。
晋国的里克曾经想把重耳迎回国做国君,但是重耳放弃了机会,倒不是他没有争位之心,而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怕死。重耳目睹了很多生离死别,知道地位诱惑的背后往往是危险,他有自知之明。
这个世界最大的恐惧就是你的身边总是有个让你如鲠在喉,寝食难安的对手存在,晋惠公就是这样的人。他对重耳很不放心,于是他派出了刺客准备把重耳干掉永绝后患。不过刺客还没有出发,重耳就得到了消息,可见晋国内部有重耳的眼线而且不止一个,这就保证了他具有一个能力—预警。
这个时候他只有继续出逃了,但是这次和以前不同,如果不彻底解决问题,逃到哪里都会被干掉,还是从根本上解除隐患来的彻底一些。因此这次出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躲避刺客的刺杀,这是第一要务,保命。第二个目的就是寻求诸侯的帮助,谋求复国的可能。老重耳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旅程,这次旅行完全出于被动,有人要刺杀自己,为了活命,重耳才出行了,其实这招派刺客的做法无疑是晋惠公的昏招,他用了一根针把重耳这个一直沉睡的老虎给刺醒了。不过换个角度来说,也许刺客根本就不存在,只是重耳身边的人想到的计策也说不定!
重耳想到了去齐国,因为管仲刚去世不就,齐桓公可能需要贤能之士,因此重耳决定先去齐国。为了到齐国去,他们必须经过卫国,卫文公对重耳很不友好,没有接待这位老潜力股。重耳长途跋涉又渴又饿,于是向路边的农夫祈求食物,农夫也没有于是就捧起一把泥土送给了重耳充饥。重耳很愤怒,他手下的赵衰说到,您应该高兴才对呀,这是把国家送到了您的手上了。重耳于是转怒为喜,我看这个故事又是赵衰等人的诡计,目的是刺激重耳,让他恢复自信。
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非常重视,他讲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并给了重耳很多赏赐,但就是不提帮助重耳回国登君位的问题。重耳多少年来一直在外颠沛流离,遇到齐女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两情相悦。尽管重耳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齐女并没有嫌弃,夫妻关系十分融洽。这其实是齐桓公的阴谋,因为通过攀谈和观察,齐桓公发现重耳的能力不在自己之下,重耳手下也都是将相之才。为了防止对自己的霸主地位构成威胁,齐桓公想用美女和锦衣玉食来麻痹重耳,发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重耳果然受用,完全忘了自己是晋国的王子的身份,安心做起了齐国的上门女婿,不思进取整日玩乐。对比赵衰、咎犯很是焦急,他们在桑树之下谋划让重耳赶紧离开齐国的办法。可是隔墙有耳,他们的谈话被一名齐女的侍者听到了,我猜想这名侍者可能就是齐国安插在重耳身边的间谍,负责监视重耳的一举一动。但是这名间谍犯了一个错误,一个要了自己性命的错误,他没有去向当时在位的齐孝公汇报,而是先去向齐女即重耳的老婆汇报。齐女是个厉害角色,她立即把这名侍者除掉了,可能就是她自己亲自动的手,然后她劝重耳迅速离开。
重耳迷恋安乐不想离开,于是齐女就和赵衰等人合谋把重耳灌醉然后放到车上直接带走,这里重耳还是很被动,这个未来的霸主还是很不情愿,重耳的一个特点就是被动。重耳醒来后要杀咎犯,咎犯说你杀我是成全了我的大善而成就了你的大恶,于是重耳没有下手,说要是不成功再杀不迟。
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国,曹共公对待重耳很不礼貌,曹大夫厘负认为重耳是当世贤者,要以礼相待,但是曹共公不听,在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窥重耳身体上的缺陷并以此为乐。曹大夫厘负于是私下里给重耳饮食和礼物,重耳接受了饮食但把礼物还给了厘负而后离去去宋国。
宋国这个时候刚刚被楚国打败,但是宋襄公这位仁君对重耳很是赏识,他对重耳以礼相待,希望重耳能留下来帮助自己。咎犯作为重耳手下的干将,通过自己在宋国的老相识了解到宋国国小且刚刚被楚国打败,不具备帮助重耳的能力。因此建议重耳离开去其它国家寻求帮助,重耳采纳了咎犯的建议离开了宋国。
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压根就没把重耳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头放在眼里,直接给了个闭门羹。其实他手下是有能人的,曾经建议他如果不厚待就杀之以绝后患,可惜郑文公都没有采纳才导致了后期的身死国灭。
重耳又到了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招待了重耳,并问道“如果我帮助你成为了晋国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说到“晋国楚国交战的时候,我会让晋国军队退避三舍。”楚成王听后没有说话,他显然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
这个时候后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自己也对晋国当时的国君很不满意,因此就派人到楚国招重耳赴秦。楚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过遥远,而秦国和晋国接壤,且秦穆公为人很好,一定可以帮助你的。重耳于是前往秦国,楚成王还送给了重耳很多礼物。
到了秦国,秦穆公将宗氏五个女孩都许配给重耳为妻,并问重耳是不是想回到晋国为君,重耳和赵衰都对秦穆公说您真是我们的及时雨,我们这些流亡在外的臣子遇到了您这样的贤君真是太幸运了。秦穆公于是派兵帮助重耳返回晋国,同时晋国的内应也发挥了作用,替重耳扫清了障碍。
秦晋之好后来被用来形容婚姻,但是其实这个秦晋之好是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而且对于重耳来讲是有点难以接受的。五名宗氏中就有曾经嫁给过晋国君主的秦穆公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就是改嫁给了重耳。对于重耳来讲这是不能接受的,况且大家应该记得重耳深爱齐女,就是那个帮助他走向复兴之路的女人。但是赵衰劝重耳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接受秦穆公的“好意”,才能成就大事,重耳选择了让步。这里体现了重耳从善如流,当机立断的特质,也是他能迈向成功的原因之一。
重耳回国了,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开启了人生的真正巅峰。后面的故事被人描写的太多了,我就不在啰嗦了。我要说的是重耳成为晋文公是有一个过程的,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晋文公。纵观晋文公六十岁前的生活,很丰富很精彩,很有借鉴意义。
第四位秦穆公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穆公我在初中历史课上就知道,但是加深印象要感谢一个人,不过这个人看上去似乎和历史没有什么关系,他就是香港漫画大师黄玉郎。他有一部作品叫做《春秋战雄》,男主就是嬴任好,即秦穆公。尽管漫画里有大量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的描写,但是对于人物算是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吧,总之一个字很牛!
秦国位于中国西部边陲之地,和中原诸国在地理位置和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发展,秦穆公很重视人才。正是通过几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和传承,到了秦始皇才能够消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
每一代出色的君主身边必有一位能臣或者说贤臣,就像五霸之首齐桓公身边有管仲。尊王攘夷这个办法就是管仲之谋,而且在后世被人多次运用,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得不说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齐桓公之后齐国就没落了,因为没有传承,且很多政策没有延续。
而秦穆公的身边也有很多能人贤臣,其一就是百里奚。百里奚一生命运坎坷,年轻时并无建树求什不成,中年了到处奔波,到了老年才在虞国当上了大夫,不过不就虞国就被灭了。后百里奚被当做晋国公主的陪嫁到了秦国,他深以为耻,便逃离了秦国,但又被楚国俘获。
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但又怕楚国不放人,因此用五张黑羊皮将百里奚赎回了秦国。这个时候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一个老人,在东方诸国很多人的眼里就是个行将就木的死老头,根本没放在眼里。
秦穆公初见百里奚时也心存疑惑,不禁脱口而出“太老了!”百里奚立刻用姜子牙的故事予以回击,“姜尚八十岁还可以拜相,我才七十岁而已。”秦穆公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个一般的老头,对于秦穆公而言,得到百里奚如获至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看来很多人生智慧不到一定的年龄,不经历一定的变故便不会有体会。百里奚问秦穆公,自己乃亡国之臣,怎可用?秦穆公说灭国非先生之过,正是因为没有用先生的计策,虞国才会灭国。
百里奚上任后不久就给秦穆公推荐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蹇叔,这位蹇叔不仅是百里奚的好友,还有识人之能,辨事之功。他为秦穆公分析了天下大势,支出秦国地处边陲,要休养生息,恩威并用,健全律法,赏罚分明。在秦攻击郑国时他和百里奚都预见到此战必败,并举出了几条理由,论据充分绝不是事后诸葛亮。
穆公封蹇叔担任右庶长,百里奚担任左庶长,称为“二相”。二人成为了秦穆公的左膀右臂,二人的儿子加上西乞术合称“秦国三将”,这五个人基本上构成了秦穆公时期的文武班底。就是靠了这个班底,秦穆公才击败了强大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能成为天下霸主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知错能改,敬贤礼贤。
秦穆公虽然说出百里奚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太老了就不中用了,但他发现百里奚确有才能后立刻就纠正了自己的说法,并将国政交给了百里奚,对贤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在秦国三将战败后,自己能穿孝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继续委以三人兵权,以至于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晋国一雪前耻。
二、恩怨分明,四海归心
秦穆公对晋国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可以说又爱又恨,当晋国遭遇天灾需要粮食时,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百姓无罪,体现了明君风范,当然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一种宣传而已,至于始作俑者当然是身边的贤臣能人了。同时他又助晋文公重耳回国继承大统,为了重耳这位兄弟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殚心竭虑。不过换一个角度,重耳不过是秦穆公要控制晋国的一枚关键棋子,他自然要鼎力相助。收买人心和四海归心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失败者的自白,一个是成功者的史书罢了。
三、英明果敢、多谋善断。
秦本纪的最后有这么一段描写,说的是秦穆公死后有很多人陪葬,这里面还包括一些秦国的能臣,因此说秦穆公最后有一个大污点不能成为霸主。我看后跟不以为然,因为如果此事属实,那么秦穆公岂不是老糊涂了,让能臣陪葬,谁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呢?我看除非是发疯了,否则我都不会搞这么蠢的事。如确实让能臣陪葬,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几个人对于太子是有威胁的存在,如不剪除后患无穷,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吧。
第五位楚庄王
楚庄王雄才伟略,坚韧隐忍韬光养晦,在他身上有一句名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比较特殊,他继位的头三年不理政事,整天在皇宫里寻欢作乐,并且发布诏令,谁如果进宫进谏,他就处死那个人的全族。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就是所谓的忠贞之士,这里伍举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进宫晋见楚庄王,说山丘上有一只鸟,他三年时间不鸣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意思不言自明,按道理楚庄王这个昏君应该非常愤怒,他最佳的选择就是伍举处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三年不飞翔,只要飞翔就可以立刻飞到蓝天之上,三年不鸣叫,只要鸣叫就可以惊动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
伍举离开了,他感觉从楚庄王说的话中,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议有所改变,但令他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还是典型的昏君形象。
于是另一位敢于进谏的大臣出现了,这名大臣叫做苏从,他进宫后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楚庄王。庄王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了?我说过谁进谏我就灭他全族。苏从说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职责,我不来是不尽臣之忠,就算您要处死我灭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变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
直到这个时候,楚庄王才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君,他的不理政事,只是在麻痹对手,庄王深通韬光养晦后发制人之道。他表面的昏庸掩盖了自己真正的图谋,在这三年里他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按照他的做法来看,他至少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让楚国内的大奸大恶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自己昏庸这些人自然会无所顾忌,认为国王和自己一样,反而让楚庄王很容易就把这些人挖了出来。
二、通过禁令发现了楚国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比如敢于直谏的伍举和苏从,这两个人称为了国家的栋梁。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论,他又发现了很多能人。
三、发现身边的隐患,当自己昏庸的时候,一些心怀不满的人就会蠢蠢欲动,这样他就能早做准备消除隐患。
四、麻痹诸侯国,他表面的昏庸让诸侯国对楚国放松了警惕,这样楚国就得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机,从而变得强大起来。
因此,楚庄王才能在继位三年后处死了几百个奸邪之徒,又启用了几百个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人为官或升迁,同时还任用伍举、苏从来主持政事,全国人都对楚庄王十分拥护,楚庄王从昏君一下子扭转了形象,成为了贤君明主。
这不是偶然事件,是必然结果,是楚庄王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结果。从此,楚国走向了争霸之路,楚庄王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经历了韬光养晦,稳定了内部环境,上下保持一致后,下一步就是大展宏图了,楚庄王开始了自己对外征伐的行动。
楚国先灭掉了庸国,作为攻伐天下的试探,而后在楚庄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谦让下,楚国大获全胜,并获得了宋国五百乘车马。通过击败仁宋来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为相对于其它几个大国,宋国还是比较好对付的,楚庄王很会选择目标,他就没有选择吴国这个难啃的骨头来搞。
不过此时楚庄王已经有点骄横,他在周天子的领地上搞起了军事演习。还向周天子派来慰问的使者问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为天子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来衡量的。楚庄王听取了这个建议,立刻从周天子的领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队。
楚庄王在位的第九个年头,他平定了内部若敖氏发动的叛乱,并且将其连根拔起,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后来楚庄王讨伐陈国,杀死篡位的夏征舒,就是那个夏姬的儿子。然后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并因此大宴群臣,大家都称道庄王。此时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他并没有道贺,而是对楚庄王说,您是打着为了铲除夏征舒这个乱臣贼子的口号来讨伐陈国的,如今夏征舒已死,你还将陈国占为己有,这不是让您失信于天下人,告诉大家您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吗?
为了一个陈国影响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因小失大了,楚庄王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只不过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将军队撤出了陈国,恢复了陈国的独立地位。
在后面攻伐郑国和宋国的战斗中,楚庄王都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灭的原则,只要对方认错便撤军,目的不是灭国而是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