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最名副其实的应该是这五人,而不

春秋五霸,是东周天子权势衰落,诸侯纷争时候的产物,是当时公认的五个霸主。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合诸侯,抗戎狄,维正义,行霸权。

春秋五霸主国在东周数十国家中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它们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代行周天子衰落的权力。

春秋五霸历来都有争议,并且说法很多。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还有其他常见的版本的,如下: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这些人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公认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功绩。

齐桓公姜小白即位后重用管仲等人,实行改革变法,使得国内人民富足,军事实力强大,最后凭借自己的国力和能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凭借“尊王攘夷”的口号,讨伐不服从礼制,不尊重周天子的国家,外伐蛮夷,使得当时各国礼尚往来,公平正义,外族也不能入侵,保留了中华文明,他为霸主,实至名归。

晋文公,姬重耳即位后重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在城濮之战中遵守道义,打败楚国,后来举行“践土会盟”,成为霸主,这是世人公认的。

秦穆公任好,在继位后马上任用市井之徒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励精图治,后来采用由余的计策,向西发展,消灭西部大量戎夷,拓土千里,被周天子任命为西部诸侯之长,即西伯,称霸西戎。但是严格来说,我觉得他不能算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是以中原为主要活动范围,使得天下大部分国家认可的,但是秦穆公只是活跃于西部,没有活跃在中原地区,虽然打败过晋国,但没有和齐、楚等大国交手并且打败,他只是地区霸主,不算是天下霸主。

楚庄王熊旅时候,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最后铲除奸逆,重用贤臣,并且灭了不少国家,实力大增。在邲之战打败晋国,问鼎中原,称霸天下。因为楚国在史书中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周的封国,所以部分人认为楚庄王不能算霸主。但是楚国是周封的子爵国,虽然实际上不算,但名义上是属于周的封国,后来也一直为后世王朝的疆土,所以楚庄王算得上是一霸。

郑庄公寤生,曾经活跃于周朝历史舞台。郑庄公在繻葛之战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公元前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他没有举行大规模会盟,所以很多人觉得他不能算,因为春秋五霸一个标准之一就是必须会盟,但是他曾和当时大国齐鲁会盟,并且郑为轴心国,所以他能算是,就连当时的中原列国也信服他。

宋襄公兹甫,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中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后来会盟时候虽然为盟主,但是鲜为大国承认,在宋楚之战,讲究仁义,礼制,被楚打败,死亡。他是很有争议的,虽然会盟,并且为盟主,但是只有小国服从他,并且还败在楚军手下。而从那时候看,宋国影响力也不小,而宋楚之战如果宋襄公不守礼制,楚军就可能失败,所以从各个条件综合来看宋襄公算不上标准霸主,但是加上春秋讲究的已经崩坏的礼制,宋襄公当之无愧。

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虽然一度会盟称霸,但是时间短暂,只是刹那,并且两国一直争霸,而且是春秋末期,靠近战国,所以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算是真正霸主。真正霸主必须首先实力强大、国家安定和以德服人等,而吴越以德服人和国家安定的条件很难达标,所以淘汰出局。

除了以上人物,晋襄公和晋悼公是晋文公之后称霸的人物,晋悼公的能力和功绩甚至比先祖晋文公,首霸齐桓公毫不逊色。晋悼公的才华能力,他的人品都是当世少有的,在他在位的时候晋国成为了当时天下的绝对霸主,晋国在当时是唯一的霸主,无人能挑战。还有晋景公也称霸诸国。晋襄晋景比之齐桓晋文虽然不如,但是却可比肩楚庄,而晋悼公更是可以和齐桓晋文相对比。不过为了公平,我们从一个国家只找出一个代表人物,所以三人也就不能列在五霸之内。

综上所述,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熊旅,郑庄公寤生,宋襄公兹甫。(如果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建议或者排名,可以在评论区写出,欢迎大家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