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春秋五霸应该是谁

其实一说起春秋,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许许多多的人物以及故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还稍稍带丝“人情味”的年代。至于到了战国,那便又是另一出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的大戏。说到春秋我们便不得不提到春秋五霸,这几位霸主在春秋不同时期称霸与世,为那一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几乎没有争议的霸主,那便是齐桓公。说他是五霸之首当之无愧,或许你可能不能一下反应过来齐桓公是何许人也?那么“公子小白”或许让你能够快速想起齐桓公。

齐桓公

说起小白回国的经历,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晚一步可能就万劫不复,就这样还差点死在管仲箭下,可谓是极其凶险。当然也因为出了这档子事,才有了后来鲍叔牙对管仲的无私推荐,才有了后来的管仲相齐,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齐桓公能放下之前与管仲的芥蒂,礼待管仲,并且还任管仲为相实属不易,可想而知齐桓公是如何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有人会说没有管仲的横空出世,可能齐桓公就无法成就霸业,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没有齐桓公的心胸,也没有办法成就管仲这样的贤才。所以,这一切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实证明,在之后春秋战国时代中,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的君王都能够使国富强。这是成为一名贤君的最基本的素质。

管仲

我个人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其中最正确的战略思想便是“尊王攘夷”。这样的战略思想让齐桓公得以在诸侯之中树立起了威望,真正成为了霸主。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管仲种种变革对齐国内部军事,经济,政治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是支撑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内部条件。《史记》给予齐桓公的评价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这之后,曹操又做了引申:“一匡天下,不以车兵”。可见桓公称霸,主要依靠的不是“拳头”,而是“德行”,将其作为五霸之首,可谓名副其实。

第二位霸主,当属晋文公重耳,重耳继位之路可谓是曲折坎坷。由于老爸晚年昏了头,非要废嫡立庶,导致内乱,致使重耳流亡了20年之久,也正是这流亡的20年磨砺了重耳坚韧的心性。

晋文公之所以能称之为第二霸,主要在于其称霸中原的伟业。其实重耳也曾帮助周王室平定国内乱,也正是这次平乱让重耳名声大噪,树立了其良好的正面形象。而之后不论是伐卫,伐曹,以及城濮之战与楚国的斗争,都是围绕着制霸中原为核心战略。这也为晋国在之后一直处于强国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占据了极好的地利,乃至三晋分家之后,韩赵魏还能在战国七雄中各占得一席之地,我个人认为晋文公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尽管孔子对于晋文公个人的评价不是特别高,孔子认为晋文公的为人与齐桓公恰恰相反,说晋文公是“谲而不正”。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讲,我们不能因为晋文公个人性格上的一些瑕疵来全盘否定他,毕竟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改革,让晋国能够称霸中原,他大力推举贤良,宣扬德教,改革军制,富国强民,完全称得上一名合格的霸主。我们不能拿其在“退避三舍”这件事情上耍的一些小手段,就掩盖了其军事才能吧?也不能拿火烧介子推这样的传说就判定重耳是个赏罚不明之人吧?我个人认为,一个在外流浪20载之人应该早已看清人心人性,世态炎凉。在人生前半段丧志,而后起成就霸业已经是十分了不起了,也不必纠结其是否是主动创业,我想但凡没有制霸之心,哪怕是被迫创业,也不会有如此成就。

在写到第三霸时,我有些犹豫,徘徊于楚庄王和秦穆公二人之中,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楚庄王。在这里解释下为何选择楚庄王作为第三霸,同样是成就霸业,秦穆公更多是称霸西戎,不能说秦穆公的政绩不够,只是秦穆公在位期间几乎没有能够东进,一直被晋国压制,而楚庄王则是实实在在问鼎中原,所以此处也十分令人犯难。

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之时,楚国内部的环境十分复杂,内部氏族权倾朝野,楚庄王三年不问政务,也是为了看清形式,后发制人。所谓“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正是我们佩服楚庄王的地方,他用了三年时间看清了整个朝野上下哪些是真正的可用之才,哪些是真正的附庸之士,一上台就雷厉风行,重整朝野。楚庄王带兵北上,问鼎中原,之后又攻克郑国,围攻宋国,让北方诸侯闻风丧胆。而后又联合齐国,邲之战大破晋国,成就霸业。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庄王的功业也可能只是从晋手上夺取了一部分霸权,但是已经让中原诸侯改变了之前称楚为“蛮夷”的态度,为其子孙争霸成功奠定了国力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楚庄王个人也存在过许多“奇思妙想”,比如葬马,也差点娶了夏姬,但是最终都被麾下大臣纠正错误,亦可见其是一个能纳谏的明君。

关于第四霸,当之无愧是秦穆公。很多人觉得秦穆公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为其一生都没能实现东进,做到称霸中原,但是我认为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的功绩在于“称霸西戎”。

秦穆公的功绩是在于对西戎的征服,其实戎人一直是周王室非常头痛的一件事情,经常出幺蛾子。我们都知道,当年非子因善养马,被孝王封于秦地。但是当时的秦地实际上布满戎、狄部落,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连赫赫有名的秦襄公都死在伐戎之路上。直到秦穆公得“由余”时才得以称霸西戎,这可是秦国人世世代代都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功绩不可谓不大。秦穆公在位之际,十分爱惜人才,任用的贤人也是非常之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由余,五羖大夫百里奚,蹇叔等,都为秦穆公服务。

秦穆公是有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一生都怀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从晚年不听百里奚和蹇叔劝阻执意东进,两次战败于晋可以看出,他东进的壮志从未褪去。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就开始实施其东进的大战略,结果是孟明视两战两败,但从秦穆公把错揽到自己身上并且仍重用孟明视的行为,可见秦穆公对于用人颇有自己的心得,真正做到用人不疑,这使得孟明视第三次终于战胜晋军,收复失地。然而秦穆公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有能够成为诸侯的盟主,没有能够真正称霸中原。侧面也反映出当时晋国之强大,从“秦晋之好”到“秦晋失和”,晋国这座大山一直是堵在秦穆公东进之路上,让其动弹不得。但是从称霸西戎,到最后能从晋国手中得胜而归,这样的功绩从某种意义上也足够称得上霸主了。

从他曾三次解救晋国之难,也可以看出其是有德行之人,或许有人会说他另有所图,想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但是仔细揣摩,毕竟晋国可是他最大的拦路虎,他完全可以火上浇油,倒是晋国当时在位的几位国君,却并不地道。这就是为什么我开篇说的,春秋时期还是有那么一丝丝“人情味”的,君子道义之举,还是能树立威望的,这一点在战国就已经完全被摒弃了。秦穆公一生唯一的污点可能就在于用活人殉葬了,这一点确实比较残忍,但是放在当时的秦国这样的民风民俗来看,似乎对于国人来说也还能接受。但是这样的民风民俗确实是不可取的,当然之后也这样的恶俗也慢慢被取缔了。

最后一位霸主,我思前想后,很难定夺。《史记索隐》中把宋襄公放在了五霸之中,有他不同的考虑纬度,在这里我们不置可否。但是单从我个人的见解而言,宋襄公作为五霸之一,实在有些勉强。包括也有一些古籍中将郑庄公列入五霸之一,但是郑庄公在位之时和周王室关系并不融洽,郑国的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也是为什么之后郑国为了生存成为墙头草的原因。

吴王阖闾

最后出于个人的情怀,我把最后一霸给了吴王阖闾以及越王勾践,这两人可并列称为一霸。其实按照功绩来说,这两人并不能称得上是霸主。虽然吴王阖闾曾经差点亡楚,称霸一方,可谓武功赫赫。但是其为人实在有些糟糕,又是弑父,又是弑子,这一点和那窝囊的宋襄公造成了鲜明的对比。

越王勾践

而这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的故事想必也不用多做阐述。最后用计杀了伍子胥,并在夫差黄池会盟之际一举攻进吴国国都,后又多次伐吴,迫使夫差自尽而亡。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吴越二国虽有短暂的辉煌之时,但最终还是快速陨落,在战国之际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这两位霸主如同昙花一现,其功绩虽大,但是却并没有能够延续下去,这也是我们质疑这两大霸主的原因之一,所以本人也是出于个人情怀将这两人放入最后一霸。

对于春秋五霸,至今还有多种说法,想必每个人考虑的维度不同,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几位风流人物,在春秋这个时代留下了他们特有的轨迹,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同时也引发我们后人的思考。

那么你心中的春秋五霸又是哪几位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