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春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18-06-01/29181.html?WebShieldDRSessionVerify=150nUidzcNXQOphCRjI2

春秋笔法:由于孔子和《春秋》的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春秋》采善贬恶”(《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即反对诸侯兼并,反对篡位夺权、犯上作乱。而实际上这也是鲁国史官的思想主张。孔子不可能修改《春秋》的全部记事,他只是认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同上)这种“见之于行事”或称“属辞比事”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

《春秋》成就

①创立了简洁而谨严的记事格式。《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简洁而严密,为后人提供了集中而简明的记事格式。

②具有朴素而精确的语言风格。《春秋》语言平易朴素,它主要依靠字斟句酌的功夫,对词汇进行精选,用精确的语言记事,并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事件的看法。比如对于战争的记载,分别选用伐、侵、袭、克、平、灭、取、战、围、歼、救、次、迁、追等不同词语,表达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态度。这种手法将散文从《尚书》古奥难懂的文体中解放出来,给后世提供了炼字造句的手法,建立了新散文的基础。

③运用符合逻辑的叙事方法。《春秋》的语序安排,能从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出发,表现人对事件的认识顺序。如《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宋都”。

④《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正名定分,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春秋》还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春秋》缺陷:由于《春秋》记事过分简单,对事件缺乏具体描写,只是提纲式的记载。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王安石谓之“断烂朝报”。《左传》则弥补了《春秋》在记事上的缺陷。

四书五经(套装全八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