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强大的开始及其霸业的灭亡都与“晋无公族”这一晋国特有的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就从这个词说起,谈谈“晋无公族”的起因及影响。
一、什么是“公族”
在谈“晋无公族”前,我们先看看“公族”是什么意思。
公族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从宗法上讲,公族是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宗亲;
其二,从官职上讲,公族是指执掌训教同族子弟的大夫。
“公族”一词虽然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但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前者的存在是后者存在的前提,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的存在,后者属于前者。比如魏晋学者杜预对《左传》中“自是晋无公族”这一句做注为“无公子,故废公族之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晋无公族”的由来
谈到“晋无公族”,必须从“曲沃代翼”说起,而这也是晋国变强的起点。
1、“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是晋国国君(大宗)与曲沃武公(小宗)之间发生的内战。从公元前年到前年这67年间,(姬成师一系)曲沃桓叔、庄伯以及晋武公三代人,相继诛杀、驱逐(姬仇一系)晋国五位国君,最后小宗代大宗一举而夺得了晋国的正统地位。
“曲沃代翼”对晋国来说,是其日后晋国称霸的起点,但这一事件的发生,也是“晋无公族”的诱因之一;而对于整个周朝来说,晋国小宗代大宗是对其分封制的否定,是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沉重打击,也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开始。
2、“献公尽杀群公子”
原属大宗的翼支的公族势力被削弱后,晋武公之子晋献公重新面临的担心和严峻形势,是与曲沃桓叔、庄伯这一支势力渐盛的庶族之间的矛盾,《左传》对此记载“晋桓、庄之族偪(bī,同‘逼’),献公患之”。
卿大夫士蒍为献公献策:“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这种先除富子,后除其他公子的计策被献公采纳了。于是晋献公八年(前年),居住在聚城的公子们被包围后,尽数被杀光。
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左传》
细想想,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过,却被他(献公)杀戮呢?不就仅因为对他有威胁吗?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左传》
虽然“尽杀群公子”是献公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必然措施,这次晋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诛杀公族的行为,改善了公族势逼公室的局面,但也使得本国的公族力量进一步遭受到了严重打击,也为异姓卿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骊姬之乱,“尽逐群公子”
骊姬成为晋献公的妃子后,她离间了献公与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之间的父子、兄弟感情。
“骊姬之乱”直接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被迫流亡他国避难,《国语》对此评价说:
“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骊姬之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
“骊姬之乱”除了导致晋国政局不稳,继小宗代大宗的“曲沃代翼”后又进一步破坏了“立长不立幼”的宗法制度,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它还致使晋国公族伤亡殆尽。
献公在位时的“无畜群公子”之后,惠公便继续采取了“不纳群公子”的驱逐众公子的措施。
这场由献公开始的、浩浩荡荡的“晋无公族”运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历代晋国国君,公族势力自此江河日下。
三、“晋无公族”的影响
异姓异族代替公族势力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后,在“尊贤上功”等积极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不但为本国政坛输入了新鲜血液,保证了国家政权的活力和稳定,还起到了晋国霸权的建立与延续等这样的积极作用。
但晋国国君恐怕没想到的是,“晋无公族”这一政治制度的建立,虽然巩固了自己的君位、促进了国家实力的提高,但对公室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因为,当异姓异族卿大夫代替公族势力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并随着实力和势力的一步步扩张,独擅专权的六卿除了各自争权夺利,他们同公室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而这个时候再也没有公族来庇护他们周全了。
正如《左传》中所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毕竟,都是一棵树上的一部分,恁你是树干,抑或说枝叶,两者都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个,另外一个也会走向同样的结局。
最后要说的是,“晋无公族”还有一个“积极影响”,那就是为日后“三家分晋”扫平了道路。
结语
“晋无公族”经过曲沃代翼、献公尽杀群公子与骊姬之乱后,晋国各历代国君也逐渐认同了此项政治制度的存在,它不但对晋国政权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晋国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国内六卿势力的发展,他们内部之间的矛盾与六卿和公室之间的矛盾日益升级,先是六卿执政,再是四卿执政,最后是三卿执政,等晋国公室再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时,“三家分晋”便是晋国唯一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