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向崇文,反对不必要的战争。同时,孔子也主张「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在鲁定公十年(前)的齐鲁夹谷之会,孔子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军事实践,并大获全胜。这件事体现了孔子允文允武的政治智慧,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
齐鲁夹谷之会,并见于《春秋榖梁传》《春秋左传》《孔子家语》《史记》等史籍,虽然详略不同,但故事结构大致相同,足以证明这一史事真实不虚。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出自《春秋榖梁传·定公十年》,这句话在后世被反复引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具体的故事,本文采用《左传》的版本: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
全文大意是: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傧相。齐国的大夫犁弥认为孔子擅长礼仪但勇武不足(恐怕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于是向齐景公建议,在会盟时挟持鲁定公以获取最大利益。
会盟之日,齐国以莱人献舞,并试图借机挟持鲁定公。孔子亲自掩护鲁定公,并命令随行兵丁组织防御。齐国准备无力挟持鲁定公,必然带了很多兵士;孔子能够保护鲁定公全身而退,应该带了更多兵士,而且孔子天生神力(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著名的大力士,孔子本人也力量惊人)足以近距离保护鲁定公——犁弥认为孔子勇武不足,实实在在是低估了孔子。
其后,齐国还准备在条约上添加不平等条款,被孔子有理有据地反驳了。最后,按照新的合约,齐国向鲁国归还了郓、瓘和龟阴这几处地方。
齐鲁夹谷之会上发生的军事冲突,虽然规模极小,但「虽有文事,必在武备」这一思想军事思想及实践,足以光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