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曹刿论战》课文朗读03:30来自世界

知识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

望其旗靡(mǐ)

小惠未徧(biàn)

下视其辙(zhé)

遂逐齐师(suì)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肉食者谋(móu)

夫战,勇气也(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

(2)齐师败绩(大败)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4、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他,指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2、忠之属也

3、可以一战

4、肉食者鄙

5、小大之狱

6、虽不能察

7、再而衰

8、又何间焉

9、必以情

答案: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夫大国,难测也。(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惧有伏焉(7)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答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答案:

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答案:

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答案:左传编年春秋左丘明齐师伐我

(九)按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2、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3、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4、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十)简答题。

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2.“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答:(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5.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课后思考探究

一、

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图文解读

“春秋三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