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身为将军,最要紧的本领就是治军,其次才是作战。能够将士兵约束住,让其做到令行禁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名将虽然战功赫赫,但其实他们手下的士兵根本就是一群豺狼虎豹。这样的士兵根本就不听从主帅的命令,作战勇猛不过是为了战胜之后的烧杀掠夺!所以说,有资格被称为“兵神”的人,不单单要能运筹帷幄、攻必胜战必取,最重要的还需要部下军纪严格!
北宋大将曹玮治军就非常严格,颇有周亚夫细柳营的遗风。有“不如其父宽,然自成一家”,他治军之要,可以简括为“驭军严明”、“赏罚立决”八个字。
孙子兵法给出了军队的最高标准,军队要能够做到“疾如风、徐如林、不动如山、侵略如火、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然而古往今来,名将如同过江之鲫,能够对军队如臂使指,令行禁止的却寥寥无几。曹玮虽然在后世名声不甚显著,但是从史书中还是能够看到其治军的蛛丝马迹。
曹玮其人,将门虎子,年纪轻轻就已经跟随父亲在军营之中摔打历练。因为出身将门,父亲曹彬是大宋的名将,所以曹玮从小对于军事理论掌握的非常扎实。天赋出众的曹玮很快就小有名气,但此,时很多人对他的治军还是不甚信任。认为曹玮不过是借着父亲曹彬的名声才能够略有薄名,甚至,有人暗地里将曹玮比作“当代赵括”。
其实曹玮虽然年少,但是他并没有少年人的浮躁,相反,他少年老成,行事非常老练沉稳。更加难得的是,曹玮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非常喜欢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所以,曹玮的确是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人才。北宋太宗年间,朝廷预备对党项人用兵,值此用人之际,曹彬便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儿子。
党项人是后来西夏国的前身,他们剽悍狡猾,臣服大宋不过是蛰伏起来积攒自己的实力。太宗继位之后,投降未久的党项人瞅准时机起兵造反。彼时距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已经过去了些日子,太宗皇帝希望能够提拔一批属于自己的军事人才,于是,便允准了曹彬的请求。至此,曹玮便成为了大宋驻守西陲的统帅。
成为宋王朝西陲的看门人以后,曹玮将自己多年所学的军事理论实践起来。曹玮虽然年轻,可是他一点都不莽撞,虽然急于立功表现自己的能力,可是他还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先给敌军来了个离间计,动摇地方的军心,随着曹玮的谋略的实施,党项人内部军心紊乱,李继迁的进犯屡屡被曹玮击破,宋军的强大再一次震慑了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他们逐渐放弃了和宋人争夺天下的雄心。
而与此同时,深谙用兵之道的曹玮向朝廷请求了不少赏赐。得到了好处的部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被朝廷诏安,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来。
其实用兵之道和治病救人是一个道理,能够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乘医术。当然,老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话,本人也就难以了解医生的真实本领,用兵之道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将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令人钦佩的!
曹玮不仅善于使用谋略,治兵也非常有一套。相传,当年曹玮带着手下士兵前去拜访自己的一位好友。两人言谈尽欢之后,曹玮邀请好友参观王朝边陲的防务工作。一听说要参观边疆的防务,好友欣然接受。但是令好友惊异的是,曹玮声称要请他参观边疆防务,却没有带军队来,而且看曹玮的样子,风轻云淡成竹在胸,一点也没有要调兵谴将的忙碌迹象。好友等了一会儿,见曹玮还是如此不慌不忙,终于忍不出出口询问。这一问可正中了曹玮的下怀,他笑着说到:“我早已经带来了部队,此时他们就在外面列队等候呢!”
好友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家伙说是检阅部队,结果就带了几个随从来,莫不是要拿我开涮吧!”曹玮看出了好友心中的疑惑,笑着拉好友出门。两人出门一看,果然门口这站三千名严阵以待,甲胄在身的士兵。三千兵马部队行军却没有丝毫声响,实在是令人听了为之击节赞叹!
曹玮和西夏对峙的时候,有十几名士兵(一作数千)逃到了党项人一边,曹玮坐怀不乱,放出消息说:这些士兵其实是自己派出去诈降的。果然,这十几名士兵立马被党项人砍了头!从此宋国士兵心有戚戚焉,再也不敢叛逃了!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此事为“冯睢杀宫他之智”。
曹玮治兵如此之严格,其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天圣八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