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制订的,何等美盛啊!我主张遵从周代的礼制。”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对夏朝文化、殷商文化制度谙熟于心,《论语·为政》中,孔子曾与子张讨论过三代损益的话题。他强调夏商周三代之间的因循损益关系:制度文化不可能是凭空捏造的,一定是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社会需要进行种种调整,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周代礼乐文明,孔子推崇备至。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盛赞周公,说明周公对周人的制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向颜回讲述为邦之道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孔子以夏之历法、殷之车辇、周之冠冕以及虞舜之韶乐,为邦国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说的周人之冠冕就代表了周朝的礼制。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是记录周代礼制的集大成者,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郭伟川先生曾经详细地总结出周公制礼的七项制度:一是建立姬周王朝的国家体制及行政制度;二是建立分封和册命制度;三是建立朝觐制度和职贡制度;四是建立享礼制度;五是建立祭礼的用牲制度;六是确立“嫡长子”王位继承制度及相关仪礼;七是建立姬周王朝“宗礼”与“刑法”并重的宗法制度。这应该是目前总结周公所制周礼内容最
在西周,就是利用礼乐制度来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如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鲁国的三家“以《雍》撤”、季氏“旅于泰山”等,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孔子认为春秋时礼乐渐次崩坏,罪魁祸首可不是一个人,而是各个诸侯国自上而下的开始不遵循周初的各项礼制造成的。
孔子对于民众的礼制教化,是寄托在包括《诗经》在内的各种典籍中的。我们从孔子在《论语》中对于《诗经》的各种评价就可以知道,他希望的是人们能够逐渐重拾西周礼制,这样也许就可以还世间一个如西周初年时的太平盛世。
最终,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景没能实现。
从另一方面讲,礼的确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