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简介 >> 心中有道自起涟漪

心中有道自起涟漪

学《老子》做“自己”第五十一章

心中有道自起涟漪

为什么会把《老子》这本书称为“道德经”?

也许就是因为本章里老子对道和德的功能说明,让我们对道和德的功能作用实用性、使用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遵循的轨迹。

读到这一章我突然产生一个怀疑:有人把《老子》改为《道德经》貌似尊老,好像是为了更好的弘扬老子一书的核心意旨,把万物尊道而贵德提升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此书从经史子集的子部提升为经部,升了序列。

可是在事实上,却是用道德的庸俗化、世俗化淹没了人的个性化,阉割了个体的生命的张力。

就像《易经》,原名本为《易》,是经部的唯一典籍,却被人同易传合录在一起,并把周易称为易经。翻开五经,我们更将发现尚书是伪作,礼记成书于两汉之间,《春秋》是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刊而已。诗则是民间歌集。

你细想,之所以把它们称为五经,以来能够瓦解《老子》的主旨,二来就可以名正言顺推出周礼(即成书于两汉之间的礼记)。

《易》的问题我们在随后的学用大《易》中再做探讨。现在对老子作简要提示:

第一,《老子》是一部让人成长为顶天立地伟丈夫的方略实践方案图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我为核心,以老子为名称的或者以培育老子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科书。就如同今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说法高度一致。

第二,世上乃至历史上并无老子此人,作者的名字可能叫老聃,可能叫李耳,他发现了被压抑的民心,生命的张力,提出域中四大,人居其一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路径和体系。

第三、万物尊道而贵德,并不是要用道德绑架自己,用道德来约束自己,这不过是道德家的虚伪;在老子一书中,道德的本意只是人的自性,是人本身的属性,是人性的呈现以及呈现方式。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那些伟人、成功者的心路成长历程和生命情感体验,可以描述吗?

人之初生,与道与共,一丝灵动,影响环境,惹人疼惜;

继而品见,凡有美食,必待奉母,凡有玩趣,必告父知;

接人待物,阳光灿烂,好学上进,喜好担当,人人赞成;

步入社会,良师敦敦,工作生活,诤友群群,拥者日重。

所以,持守道心,做人简明,这是万事万物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做事成功的最佳路径,大家都想就照着这个样子稳稳地不断超越。

因此,道之尊源于自尊,德之贵源于自重,只要修炼好自己,就能放光彩,得从而到人们的认可,而不是依靠别人的上级的命令威压,使人屈服听从。

因此,道与人伴生,德与人共蓄;建强身体,涵养心灵;树立信念,祛除陋习;培育精神,磨炼意志。

让自己不断地成长而不要人为地把持、把控;对社会做出有贡献事情不要拿这个要挟别人、标榜自己;让自己与道同行、与德同心而是不去主宰道、德,尝试奴役;你的德行就会日渐深厚,真正的体验到了道的韵律。

道是什么?

道是身心灵合而为一时的人性光辉。

德是什么?

德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气象品质。

道德是什么?

对于社会而言,道德是基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转化以及养老孝亲等文化习俗模式下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因为近几十年来学习西方单极文化,以牺牲一端来发展另一端,以牺牲乡村来发展城市,城市繁荣而致使乡村凋敝,城乡撕裂,贫富对立,两败俱伤,人心维艰,社会治理成为重要课题;

因此要再次把优先发展农业,让乡村振兴实践成为引领城乡互助互动融合发展的动力。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的根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道是生命呈现乃至整体人类共同走向的概述,德是生命在当下在某个具体的人的选择与坚持。道德是全人类生命共同体为共同的目的而各自努力进程中,华夏民族选择的突进方式。

从《道德经》在民族的熟知程度考察,包丞的成就是三天学会百家姓,半月熟读三字经,上学不到三年整,五经四书都读通。这里的五经四书恐怕主要是四书,因为考试只考四书,很少从五经里面出题。

个人建议,欲学传统,求真求存,实现复兴,首先要解除蒙蔽,确立大易为经部唯一经典,把《道德经》名称还原为子部的《老子》,把尚书还原为史,把春秋还原为传,以正视听。

人活在人群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形成既定的秩序,构成完善的治理模式,这件事人人赞同。

规则能够支持人的发展和成长,实现解放与自由,规则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规则规范人类的行为,但是不能禁锢人的发展与进步;人不能为规范和准则而活,也不能在任由规则切割分解,在时空中无依漂泊,游荡在未知的世界的边缘,没有着落。

于是,老子提出域中四大观点,域中有四大,人类居其一;人、地、天、道、同属自然第二排序的四大系列。

这种论述,才是中华文化的根源,读《老子》第五十一章,发现生命个体的力量。

那些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很难明悟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比如说:成人礼。

以某社区书记为代表的人,他们认知里面的“成人礼”,不过是一场社会关系梳理的酒席,通过展现自己的社交圈子,确认并稳固自己的社会阶层地位,决定着自己是否活的踏实。同时也通过宾朋的祝福,帮助孩子疏通人生道路。

我见过一次成人礼,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一次社会实践,大致是通过同龄的孩子促进社区家园共建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对中国城市社区精神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如果是这样的事没有做,缺了席,为此而哽咽一下,也可以让人肃然起敬;如果是为了凡尔赛而哽咽,戏就太过了,脱离群众,脱离道,脱离了德行,也背离了自己生命的舒张,属于何不食肉糜。

学用本章,突然发现《道德经》容易与道德家混淆视听,建议改回《老子》,凸现此书所构建的助推“人的发展”这个核心宗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