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用来讽刺梁惠王的。
《孟子》开篇就是记载孟子在魏国的言行。魏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数次败于齐国之后,被迫迁都大梁(今开封),魏惠王也因此被称为梁惠王。
公元前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孟子来到魏国,梁惠王看见孟子大老远来到魏国,见面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问老孟能给他魏国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老孟的意思是讲利益太伤感情了,我们还是探讨一下仁义吧!自此之后,孟子就一直给梁惠王灌输仁政的主张。“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孟子在这期间爆出的金句之一。
影视剧中的梁惠王形象,李立群饰当时,梁惠王因为屡败于他国,心里很沮丧,他跟孟子诉苦说:“我为国家操碎了心,对老百姓也很仁义,平时各项救灾赈灾工作也都做得很到位,但是为什么和邻国相比,魏国也没有那么强大呢?”
孟子给梁惠王举了个例子,原文如下: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的意思是梁惠王对老百姓的好,只是小恩小惠,并不是真正“施仁政,行王道”,他和邻国之间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紧接着,孟子和梁惠王说了一堆关于“仁政”、“王道”的干货。
在战国时期,“五十步笑百步”确实如梁惠王说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大家都是逃兵,谁也没有资格去嘲笑谁。
因此后世多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搁在春秋时期,五十步确实有资格嘲笑一百步。按古代兵书《司马法·仁本》的说法:“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以前打战的时候,追击败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跟踪追击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90里。(古代行军30里为一舍)这是古代的战争的“潜规则”,也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一种战争礼仪。
按照“潜规则”,“一百步”是个安全区,可以免受攻击,所以“五十步”和“一百步”是有本质上的区别。逃了五十步就停住的人,比直接跑到安全区的人显然更具有勇气,所以他们是有资格嘲笑对方的。
春秋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时代,包括它的战争,都存在着许多礼仪,这也让春秋时期的战争有时候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血腥,甚至还有点可爱!
比如鄢陵之战,晋军主将郤至在战场上来回冲锋,三次遇到楚王的车驾,都下战车行礼,楚王也非常欣赏郤至,还赠送他一张弓。
因为按照礼仪,如果对方的君主在战场上,遇到了是不准攻击的,换成现在游戏的说法,此时的君主处于无敌状态,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左传》中记载了一件趣事:“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年,当时晋楚两国在邲地发生战争,晋国大败,逃跑的时候战车陷入泥坑,动弹不得。这时楚军不仅不攻击,还在后面帮着出谋划策,帮晋军把战车重新跑起来。
最后成功逃脱的晋军还不忘回头嘲笑楚军:“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说楚国不愧是大国,连逃跑经验都这么丰富。
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数发生在贵族之间,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绅士间的决斗,双方点到为止,不是单纯为了砍人头。这中间有一种高雅节制的贵族精神,“礼仪第一,胜负第二”是这一时期战争的最大特色。
梁惠王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争也变成一种血腥的暴力行为,春秋时期的那种贵族精神已经看不到了。
孟子在这里也是取了个巧,主要是为了引出他后面的政治主张。孟子在魏国几年,梁惠王也慢慢接受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可惜的是后面梁惠王死了,孟子对即位的梁襄王看不上眼,说了句“望之不似人君”,然后就离开魏国了。
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仁政思想,但并不是十分受欢迎,不过孟子一生爆出了很多金句。《孟子》中有多篇语段选入语文教科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