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相绝秦和麻隧之战两千年前的外交

晋楚争霸发展到高峰时,两国于周定王十年(前年)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爆发了大战,最终楚国大胜,晋国暂时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这就是两棠之役(邲之战)。晋国失败后,立即调整了争霸天下的方略,暂时躲避楚国咄咄逼人的锋芒,将目标转向东方和北方,先后出兵征讨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赤狄,以扩大地盘、对中原各国展现威慑力。

周定王十八年(前年),晋国发动鞍之战,大败齐国,迫使同为诸侯大国的齐国归附于晋国,消除了邲之战后晋国在中原诸国之中威信下降的危险。同时,晋国集中军力,和骚扰北方边境多年的赤狄展开作战,将赤狄从边境逐走,解除了来自后方的威胁。这时候,除了南方那个庞大的楚国之外,晋国最后的威胁就是来自西方的秦国了。

秦、晋,原本是世代友好的姻亲之国,周惠王二十一年(前年),晋献公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之后,秦穆公的女儿又先后嫁给晋怀公、晋文公;而晋灵公是秦国外孙,秦康公是晋国外孙,这几代的亲戚关系,使得秦晋两国起初关系良好,如今的“秦晋之好”,说的就是以当年秦国和晋国互为姻亲、结婚成亲的意思。

但是自从晋文公返国继位之后,秦晋两国因为一系列利益和权力争夺,逐渐关系疏远、乃至彼此敌对,最终,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前年),因为秦国想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而偷袭晋国、反被晋国提前埋伏在殽之战中打得全军覆没之事,导致秦晋两国从姻亲成为世仇,均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必欲痛打对方而后快。

秦晋反目后,每一次晋国出兵中原、展开争霸作战之时,秦国总要自西边发兵攻晋,给晋国下绊子、捅刀子,从而牵制了晋国相当的力量,不能全力以赴和楚国争霸。而晋国要继续争霸中原,就必须得彻底解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如果久久不解决秦国从背后的偷袭,晋国就不能尽全力与楚国交锋,两棠之役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周简王六年(前年),晋厉公继位,起初想和秦国讲和,以会盟的形式稳住秦国,好腾出手对付北方的白狄。秦桓公本来都答应会盟了,约定在令狐(今山西临猗)举行盟誓大会,但是等晋厉公到了之后,秦桓公却害怕晋国会乘机对自己不利,所以不肯渡河,晋厉公无法,只得派大夫渡河和秦康公歃血,又让秦国大夫过河和自己歃血,总算完成了这不伦不类的会盟。

可是秦桓公会盟之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认为晋国将来一定会背盟(之前晋国就有过这种做法),与其你背盟,不如我先背盟。所以,秦桓公先下手为强,回国后就立即联络晋国北方的白狄(翟族),合谋共同伐晋。

晋厉公对于和秦国会盟也是抱着敷衍态度,原先就没准备长期遵守,只不过为了暂时稳住秦国而已,将来消除狄人骚扰后,和秦国破盟也是大概率的事。不过即使背盟,那也是我堂堂晋国来做,怎么能让秦国抢了先!秦桓公抢先下手,使得晋厉公既羞且怒,觉得大失脸面,怎么也要把这个场子找回来,并趁机好好修理修理秦国这个心腹之患。

这一年,晋厉公先派大夫赴楚,和楚共王商谈会盟,楚国答应后,晋厉公亲自到赤棘和楚共王会面,立下盟誓,和楚国暂时讲和。接下来,晋国于周简王七年(前年)在交刚(山西北部)打败并驱逐了白狄,稳定了北部边境,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教训教训秦国这个不长眼的世仇了。

周简王八年(前年)三月,晋厉公召集中原诸侯: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国君,一起到雒邑朝拜天子周简王,向周天子述说秦国无故背盟、联合狄人欲偷袭晋国的无礼之事,请天子为晋国主持公道(其实秦桓公做的这个事情虽然不地道,但晋国自己也不是那么无辜,如果秦国不背盟,晋厉公以后迟早要背盟,这都是明眼人可以看得出来的。周天子现在完全是吉祥物,日常生活都要仰仗诸国朝贡来维持,对于晋厉公的“请求”怎么会不同意,况且秦国确实是背盟在先,晋厉公就更加有理由了)。周简王怎么敢得罪强大的晋国,立即同意了晋厉公的请求,“委托”晋厉公代替天子讨伐不臣。晋厉公趁热打铁,请周天子派王室公卿率军一同伐秦,于是周简王派卿士刘康公、成肃公率“天子之师”(也就千把人)和晋军一起伐秦。晋厉公在对秦国开战前,做足了工作,并拉上了天子的旌旗,牢牢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上。

周简王八年(前年)四月,为了更加掌握舆论道义,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自魏氏、又称魏相)出使秦国,指责秦国无故背盟、勾结狄人袭击盟友,实在是诸夏之耻,因此晋国不得不和秦国绝交。为了渲染秦国的不义和晋国的无奈,吕相还公开宣读了一篇绝交书,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和犀利无比的舆论攻击,开了日后战国时期诸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先河,而后世士人们的论辩推驳之术,几乎都溯源于这篇精彩的“与秦绝交书”,吕相也被称为后世说客策士的鼻祖。

“与秦绝交书”原文比较晦涩难懂,又夹杂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果全部复制上来,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仔细看完,下面就结合原文,用现今白话文加以翻译,让大家大致了解了解,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译文:当初的时候,我们先君献公和贵国穆公交好,可以说勠力同心,所以两国才结盟,并重之以婚姻。但是天祸晋国,文公出奔到齐国,惠公出奔到秦国,献公也不幸去世了。贵君穆公不忘旧德,接纳惠公后又帮助其回国以奉社稷,这些我国都铭记在心(秦晋之好)。

可是惠公不能成大业,忘记贵国的恩德,以至于和贵国有韩原之战,这是惠公的不对。贵君穆公又纳我文公并助力返国继位,这都是贵君穆公的恩德,我国不敢忘,先君文公也恭敬朝于秦国,以报旧德。

但晋师围郑时,贵国不与我国商议,擅自与郑结盟,我先君文公不计前嫌,使得秦师全军而返(烛之武退秦师),也算回报秦国。后来文公去世,贵君穆公不但不哀悼,还想趁机进犯我国,又藐视我国君襄公,攻击我盟国郑国,意在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们先君襄公畏惧社稷倾覆,所以有了殽之战。贵君康公是我晋国外孙,却不思亲情反而有剪灭我社稷之意,所以有令狐之战。康公战后不思悔改,再次侵掠我河曲、沭川,所以又有河曲之战。秦晋之所以不再互通友好,都是因为贵君康公屡次兴兵侵犯、自绝于我国而所致。

等到贵君继位后(指秦桓公,因为还在世,没有桓公的谥号,所以不用秦桓公这个称呼),我先君景公引领西望,不胜欣喜地说:“这下秦国该抚恤我们国家了!”可是,贵君却不肯加恩,和我国好好盟誓,还趁我们有北方之祸的时候(指白狄骚扰)背盟攻击我城邑、杀害我人民,所以有了辅氏之战。白狄是贵国之仇敌,我国之姻亲(文公之母为狄人),贵国约我们伐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及亲情而同意。哪知道贵君有二心,私下里却交通狄人,说:“晋国要讨伐你们。”这是狄人告诉我们的。就连楚国也通知我们说贵国背盟我国而求盟于楚国。

我们寡君(指晋厉公,称呼道理和秦桓公一样)没有办法,才向天子奏报,述说贵国的不义之举。而同时朝拜天子的诸侯们也痛心疾首,同声讨伐贵国。天子命我们寡君率诸侯们来规劝贵君,但我们寡君唯好是求,如果贵君肯惠顾诸侯、怜悯我君,则请与诸国会盟(其实指投降),这也是天子、我们寡君和诸侯们的意思,盟誓后诸侯马上退兵。贵君若是不施以恩惠与我国,则我们寡君无法让诸侯们退兵,只有邀请贵君一战了!晋、秦两国的交情就此断绝!

吕相的“绝秦书”其实也是一封威胁和声讨之檄文,目的是掩盖晋国伐秦的真实原因(消除背后的隐患)和获取道义上的制高点、博取诸侯们的同情。其中所引用的秦晋之间的往事有的真有的假,真真假假、避重就轻,把晋国描绘成受了天大委屈的被欺侮一方(其实更多情况下秦国才是那个倒霉鬼),使得秦国成为了诸侯们声讨的对象,秦晋尚未开战,胜利的天平在舆论导向下就开始倾向晋国一方。

秦桓公被吕相这篇绝交书气得七窍生烟,心想寡人真是太阳了狗了!虽然背盟晋国不怎么地道,可是你晋国坑我们的时候怎么不说了?还扯着周天子的虎皮来压制我。天子的德行谁不知道,那就是个高高在上的木偶,大家怎么对待心知肚明,平日里随便朝贡点吃吃喝喝也就行了,你晋国居然拿着天子的旗帜纠集一帮子诸侯来打我,真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婶也不可忍!打就打,怕你啊!

于是,秦桓公命令把吕相轰出去,赶回晋国(当然,态度不客气,但还是不会伤害他,必要的外交态度还是要有),宣布和晋国绝交,并准备粮草车马,尽起全国之兵,准备和以晋军为首的诸侯联军开战。

而晋厉公得到秦国主动绝交的消息后,立即调动全国军队,准备伐秦。晋军以栾书任中军将(元帅),荀庚任中军佐;士燮任上军将,郤锜任上军佐;韩厥任下军将,荀罃任下军佐;赵旃任新军将,郤至任新军佐,合计四军之师(诸侯本来只能拥有三军,天子才能设置六军,但是春秋大争之世,礼崩乐坏,也不必再说了),晋厉公本人亲自随军出征。同时,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国也抱着破鼓大家捶的态度,听从盟主晋国的指挥,出兵一同伐秦,就连天子周简王也象征性地派出了一千多人的“王师”,参与伐秦。秦国这是要被群殴的节奏。

周简王八年(前年)五月,联军共计十二万人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开抵秦国境内的麻隧(今陕西泾阳县),秦桓公也不甘示弱,率五万军队从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出发抵达麻隧迎战联军,两军隔着泾河对峙。

联军抵达麻隧后,因为各国的心思不一样,所以一直没有发动进攻,晋厉公也不愿让晋军首先就出击,以免遭到过重的伤亡。诸侯们见晋厉公都这样扭扭捏捏、瞻前顾后,更加不想做这个出头鸟,于是隔河与秦军对阵许久都没有发动攻击。

晋厉公见这样子下去不是个事,就召开了联军会议,商议出击事宜。在晋厉公的催促下,联军终于议定了次日发动进攻的计划。散会后,晋国大夫叔向和鲁国大夫叔孙穆子走在一起,叔向对叔孙穆子说:“诸侯都说秦国无道,才群起而讨伐,如今在泾水岸边等了这么久,才勉强达成出战计划,明日作战也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渡河,这可不利于伐秦之事啊。”叔孙穆子则回答:“我的职责是‘匏有苦叶’(诗经中的诗句),不知道其他。”说完就走了。叔向听了叔孙穆子的回答,立即跑到晋厉公的大帐中,对厉公说:“鲁国的叔孙大夫刚才赋诗‘匏有苦叶’,匏就是葫芦,对人没有其他用处,只能用作渡河的工具。叔孙大夫以诗言志,鲁军明天必将率先渡河。”晋厉公大喜,马上命令晋军准备舟船渡具,以备明日渡河。

第二天,联军拔营渡河,而叔孙穆子果然率鲁军第一个下河,也是第一个登上对岸,和秦军接战,其余诸侯军队在鲁军的激励下紧随其后,纷纷渡过泾河,攻击秦军。秦桓公率领秦军拼死抵挡,但由于兵力上的劣势,再加上晋国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四军之师步步紧逼,秦军在和联军激烈交锋后还是抵挡不住,最终败下阵来,大将成差及不更(秦爵名)女父都被联军俘获,秦军伤亡近三万人,秦桓公率残军狼狈撤退。而联军方面损失也不小,各国都遭受极大伤亡,其中曹国国君曹宣公当场阵亡。

秦军败退后,晋厉公率联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秦国腹地侯丽(今陕西礼泉),把秦军彻底赶回雍城、不敢出战。此后,大获全胜的晋厉公才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诸侯联军返回河东,但是秦国河西之地被晋国占领,此后数百年都没能拿回来。秦国自此数世不振,终春秋后半叶都无法再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浑浑噩噩多少年,直到二百年后,秦孝公继位后举行变法,才得以恢复国力,重整军威,东出攻伐中原,而那些都是后话了。

麻隧之战,是春秋时期经典的舆论攻心之战,晋国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孤立秦国,又用“”绝秦书”打击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形象,再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召集诸侯联军用“有道伐无道”的大旗讨伐秦国,最终多管齐下,把无论在舆论上还是在道义上都处于下风的秦国打得一败涂地,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使得“秦、狄、齐”三强都被压制而屈从于晋国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原诸侯国自此几乎成为晋国的属国。晋厉公凭借连续击败齐国、秦国、狄人,使得晋国国势大涨,获得了诸国的一致敬畏和臣服。

周简王十一年(前年),晋厉公再接再厉,借着郑国背盟投靠楚国的机会率晋国四军伐郑,并在鄢陵之战中击败了楚共王亲自指挥前来救郑的楚国三军,使得晋国再一次在晋楚争霸中取得上风,晋厉公也继先君晋文公之后,成为晋国第二位威震诸侯的春秋霸主,晋国霸业得以重建。

巧合的是,这一场两千年前中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在现代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例子,那么你知道是哪一场战争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