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过文不换武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武将都是层出不穷,既有青史留名的千古人杰,也有埋骨他乡的无名之卒。可不管什么时候,武将都是一个朝代必不可缺的。

唐朝更是有诗赞叹:“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见,武将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比较高的。

可到了宋朝,武将的地位却直线下降,甚至出现了“文不换武”的极端情况。那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出现的?那时的武将地位又是怎样的?

“崇文抑武”风气的来源:

在了解宋朝武将的地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宋朝为何会出现“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他的来源又是什么?

1、“疑心病”赵匡胤

宋朝崇文抑武风气的来源,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出在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原来是后周朝的一个武将,武力高强,屡立战功,帮助后周打了不少胜仗。

因为他很能打,所以受到了皇帝的喜爱,官是越升越高,手下的兵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赵匡胤除了能打,还会做人,手底下的兵也很爱戴他,所以赵匡胤造反了。

在夺得了后周的皇位后,赵匡胤带着自己的兄弟一路抢夺地盘,终于抢下了整个中原,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后,本该是皆大欢喜的。可赵匡胤却睡不着觉了。他老是在想,我能靠手底下的一帮小弟造反成功,那他们会不会也靠手底下的小弟造反了?

疑心病犯了对赵匡胤越想越不得劲,便想了个办法,把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们喊在来一起喝酒,他边喝边说:“各位兄弟呀,你们手底下有太多的小弟,我不放心呀,要不你们把小弟送我吧,我来替你们管。”

于是,赵匡胤就把兵权给收回了自己手里,所有的武将都成了光杆司令,每次打仗都要向皇帝“借”兵,用完了在还回来。这样一来,武将没有权利自然要低人一等。

2、不断限制武将的统治者

如果说,赵匡胤是开启“崇文抑武”风气的罪魁祸首,那么宋朝的统治者就是发扬“崇文抑武”风气的幕后黑手。

前面说过,赵匡胤害怕武将造反,所以收回了武将的兵权。但光收回了武将的兵权还不能让赵匡胤满意,毕竟兵权没了,人还在嘛。

但是杀人的话,赵匡胤不好下手,毕竟当时的武将都是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而且要他们交兵权,他们也交了,如果现在就把他们杀了,有损自己的形象。

正在烦恼的赵匡胤,突然发现当时的文官和武官关系不好,二者之间互相看不上。所以赵匡胤想了个点子。我不好亲自对付你们,我可以给你们找一个对手。

于是赵匡胤便开始了大力扶持文官。在政治上给文官优待,权力下放宽松。但对于武官却多是钱财的赏赐,反正就是不让你掌权。

而在赵匡胤后面的统治者也是严格执行老祖宗的决策,反正就是各种刁难武官,就不让你有机会掌权。

久而久之,各种武官发现在宋朝武官势力不能建立,自己政治地位又远低于文官。干的都是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慢慢的武官也开始“躺平”,羡慕文官的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崇文抑武”的风气也开始慢慢形成。社会上的百姓也开始追逐文官,而厌恶武职。

武将的尴尬地位:

我们介绍了“崇文抑武”风气的来源,知道了武将在宋朝的地位低下,那么武将在宋朝的地位又是如何低下的?

2、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宋朝武将的地位,我想没有那句有“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来得直观。

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宋朝在统治中后期,朝廷的官员格局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赵匡胤时期,虽然压制武将,但也明白要靠武将给自己打架,所以整个朝廷还有不少武将的身影。可在王朝中后期,朝廷上的武将已经变得极为稀少,就算有,也多是摆设。

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便是“尚武”风气的衰弱。在宋朝“崇文抑武”风气的弥漫下,整个社会也开始了崇文和抑武,大多数能力出众的男子都把读书考取文官当做第一目标,而武职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这种思想下,武官越来越难以出现能力出众的将领。导致能在朝廷上说得上话的官员逐渐被文官取代。直到出现“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的场面。

而“崇文抑武”风气的极致,便是在宋朝出现了“文不换武”的局面。尽管是皇帝下令文职换武职,也会被拒绝和推迟。

比如著名的“辛仲甫”,因为出色的表现被宋太祖欣赏,想将他换为武职,却被他直接拒绝。

而且在《宋史》中曾多次记载,如果文官换了错会被贬为武职。这也使得文人和文官对于武职是一种鄙视,瞧不起的态度。

而武官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便会想法设法的谋取文职,尽管整个宋朝从武职变为文职的例子少之又少,但宋朝的武将,还是趋之若矛。一心往文官的圈子里扎。

严重的还出现了畸形的一幕。即,武官自己也把自己的地位摆得很低。比如《宋史·曹彬传》记载中武官曹斌便是最有代表的例子。

曹彬作为枢密使,乃是不折不扣的高官,但曹彬每次在街上看见士大夫的车马,都会小心地避开,生怕冲撞到。曹彬作为一个高级武官,在街上看见一个低级文官却还要小心翼翼。由此可见,武官在宋朝的地位有多低下。

这种极端的“崇文抑武”风气,使得宋朝整个朝代的武力弱小,面对敌人多是败多胜少。边境的安稳全靠人数取胜,或者靠“纳贡”换取安稳。

而外交更是软弱,多是割地赔款,尽管打了胜仗,也会被敌人敲诈一笔。

2、战场上由“主导”变为“陪衬”

宋朝武官地位低下的另一个表现方面便是身份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武官身为专门打仗的职业,战场才是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但在宋朝,战场却不是武官展现自己的舞台了。宋朝的统治者为了限制武官的权力,实施了两项举措。

一是设立监军。

监军有指挥战场的责任和权力。但监军却不是武职,也不是由武官担任。而是由太监和文官担任。而武将虽然是主帅,但却是二把手,军队的调动和两军打仗都要通过监军的同意。

昔日纵横战场的武将已经成了历史。在宋朝打仗名义上是武将,实际上却是文官,文官已经开始侵蚀武将的权利。

第二个举措是战略的制定。

我们都知道,打仗是要讲究战略的。而实行什么样的战略一般是由武将决定,但在宋朝,每次出征前,实行什么样的战略都有皇帝和大臣商议而成。以皇帝的意见为主。

而且战略一旦定下,便很难更改。在战场上如果武将不按照皇帝制定的战略实行,便会被问罪。如果想变换战略,则要先告诉皇帝,由皇帝同意后,才可以改变。

所以宋朝的战争很少取胜。武将所谓的“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根本行不通,武将只能打呆仗,死仗,而不能灵活变通,这种情况下,打战又如何能胜?

也正是因为宋朝统治者的骚操作,使得宋朝武将逐步从战场的主导变为了陪衬。文官才能侵蚀武将的权利。宋朝才会出现“文不换武”的尴尬局面。

总结:

宋朝时文官不愿出任武职,而武官又想尽一切办法想变成文职。这种极端的现象。应该是宋朝“文不换武”最真实的写照。

由他透露出的极端,扭曲的社会风气,可以看出在宋朝武官的地位该是如何的尴尬和低下。而这种社会,又该多么的畸形和扭曲。

就像一个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不管巨人如何高大,跌倒是他的必然结局。同样在这种极端的社会风气下,宋朝的灭亡也显得顺理成章。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只能说,一切皆有原由。只是可惜终宋一朝,难以见好男儿纵横沙场的英勇身姿。

参考文献: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解读》

《从“文不换武”看北宋社会风气》

《明朝文官制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