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nb.ifeng.com/a/20191105/7860025_0.shtml前面第十四章杂文篇里说过: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史传这种文体属于“笔”类。从此篇至第二十五篇都属于“笔”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第十六篇《史传》。考虑到本章篇幅过长,原文就不在此一一摘录了。史传这一章节虽然文字很多,但内容并不难理解。有一些文言基础的朋友,在空闲时间里多读两遍,自然就明白了刘勰其中所讲的道理。在最初写《文心雕龙》简要说明里,我就写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需要读出声来,常常需要反反复复多遍读诵之后,才能品出其中的意思。刘勰开篇先对史传的含义进行了诠释。什么是史传呢?为什么要产生史传这种文体呢?它是偶然出现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要怎么样才能写好史书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本章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在人脑海里是很难忘记的。但时间久了,人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有些事情也会混淆,甚至淡忘掉。过去,由于地域的局限,人们记得当地发生过的事情,却未必了解外地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刘勰说为了解古代的事情,就有了史书。史官和史书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仓颉,他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史官。对于仓颉,我们都不陌生,仓颉造字的传说家喻户晓。史官一般都是为国家统治者服务的,记载着国君的一言一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工作内容有了分工,分成左史、右史。二者各司其职,左史专管记事,右史专管记言。记事中的代表就是《春秋》,记言中的代表就是《尚书》。《春秋》一字含褒贬,言简意赅,道理精深微远;《尚书》记载君王的言行思想,君臣之道,治民为政之道。这两部史书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史学文献中的精华、瑰宝。汉魏时期,涌现出更多的史书。一方面是因为君王的重视,鼓励编修史书;另一方面也源于史官自身的担当和气概。这一时期,文学很繁盛,许多文学家同时也是史学家。他们的文章兼有史学和文学的优点,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鲁迅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把《史记》和《离骚》并举,可见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多么的可贵啊!此外,还有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这都能称得上是优秀著作。当然,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野史书籍,这些记载大多粗糙荒谬,缺乏可信度,当做小说看还可以,作为史书存在价值就很低了。刘勰认为:编写史书的目的在于揭示历朝历代盛衰存亡的道理,供后人借鉴。史书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这也是史官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如何编写史书呢?最重要的是要“贵在真实可信”,一定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瞎编乱造、歪曲史实;还要本着“征圣宗经”的原则,以正统思想为核心,以经典为准则,来指导史书的编写。编写史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后人诟病。像司马迁和班固,他们都可谓是精通史学和文学的大家了,他们的著作那么优秀还不免遭到后人诋毁,如果随意乱写、胡乱抒发,那就更危险了啊!所以,一定要慎重呐编写史书的格式,就是按照年代顺序编写相关事件。每一件史实的记载一定要有充分的事实做支撑。至于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那是不可避免的,史学家一定要善于甄别,仔细对待,合理解决。这也是史官的职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