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和近代的文学家,为什么会认定春秋

本文系作者只会好好的爱你一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中世纪和近代的今文学家,都认定《春秋》是孔子为口的创作。这说法固然荒诞,但他们以为孔子论,不但特重近代,而且将所论近代分作“三世”,也即由近及远,分作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却未必不经。《论语》表明,孔子对于《春秋》所记的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更其是鲁国的襄、昭、定、哀四公在位期间那近百年的各国政治史,熟悉得很,而对此前百年,中齐晋楚等争夺霸权的诸侯国政情,也相当了解。诸侯争霸绘图因此,以下出自《季氏》篇的两则孔子语录,如果从史的角度重作审视,或有别解。孔子认为,主持祭祀和战争的权力,被诸侯从天子手里夺去,便是天下有道变无道的开,而这两大权力相继下移,相继被诸侯国的大夫,乃至大夫的家臣僭越,更属天下愈来愈无道的表征。不消说,权力下移必定意味着政权的涣散。神灵既无所主,则民心必乱。战争既失约束,则夷必侵夏。战争绘图在孔子看来,世道愈来愈乱,反过来也决定执政者的命运愈来愈短促。他没有明指所谓天下乃周朝的范畴,因为没有必要。谁在议论本朝史的时候非冠国号不可呢?因而孔子在这里所指天下无道的世数,也并非虚指。从他晚年即鲁哀公十年(公元前)左右上溯十八世,正值西周由盛转衰的时期,上溯八世则为《春秋》记录鲁史的开端,而上溯三世九十年,不正是孔子所闻所见的襄、昭、定、哀四公相继在位期。周朝这则明显针对鲁国现状的历史批评,无疑可以看作前一则周史通论的具体例证。《论语》还记有孔子关于古今道德伦理对照的许多言论,无不归结为今不如昔。假如跳出庸俗进化论的直线思维方式,承认孔子的悲观论调出于他对所见所闻以及所传闻的五个多世纪的历史经验的一种观察结果,也许更符合《论语》提供的孔子论史的实相。作为礼学专家,孔子教授学生的基调是学礼,是很自然的。学礼绘图文教,以传授诗、书、礼、乐的知识为主,这是守礼君子所书、礼。必须的博物、历史、礼仪、音乐等外在教养的训练。行教,传授守礼君子必备的修身知识。忠、信二教,都指言语教育;对君主和上级表示绝对服从叫忠,对自己说的话要注意影响叫信,两者其实都是传授处世态度尤其是政治态度的知识。孔子的四教,每个方面都包括传授知识。行教绘图他的整个教育内容就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一种混合物。其特点是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都逐步养成君子的风格。当时的贵族学校即官学,普遍实行强制灌输法,用严厉的学规包括体罚迫使学生盲从。私学要吸引学生,倘用官僚对付囚徒的方法进行教学,必定门庭冷落。私学的学生差不多都是成年人,也不能用教育儿童的方法。教育绘图孔子所以成为一名受称颂的教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教学方法改革。他在这方面留下了不少著名的格言,至今被人们乐于引用。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他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他的目的在于造就君子,因此他常被人们所称颂的若干方法,例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无不围绕这个目的。同样,他常被人们指责的某些方法缺陷,例如轻视生产技术实践,拒绝讨论本体论等哲学问题,也是由于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君子所不需要的。参考资料·《论语》·《春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