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这样的高级武将为什么爱读春秋

两个夫子两个夫子其实就是“文夫子孔子和武夫子关羽”,两个相差七百年多的的人物因为一部春秋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孔子写《春秋》,关羽读《春秋》,在春秋阁上有一副对联“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那么春秋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其记载非常的简单。全是诸如此类的话:”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说的就是在鲁隐公元年正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二月分别发生了什么事的一个概述。就有点像我们的新闻联播年8月某某国家领导访问了某某国家领导,全文结束。《春秋》是一本及其枯燥的书,那么关羽夜读春秋的文学趣味又是从哪里来呢?或者有人会负责人的搬出:“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腔调来告诉你关圣人是忠义的象征,他心中的浩然正气让他孜孜不倦的在《春秋》中吸取养分。如果我们在往前推论一步:与关圣人站在对立面的曹孟德算不算乱臣贼子?曹孟德如果不算乱臣贼子,关羽又何必读《春秋》呢?那么问题来了?曹孟德读过春秋吗?曹孟德文采斐然,写的诗文尽用典故,像《春秋》这样的基本读物他肯定是读过的,那么为什么他不会胆战心惊呢?因为他实在是找不怕害怕的理由,春秋过于简短,都只是一些对国际重大事件的概述而已,读起来除了无聊以外,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关羽的阅读趣味“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是《春秋》的简略记述,说的就是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与自己的弟弟共叔段为了争夺国君的位置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斗争,其故事内容非常精彩,包含了“黄泉见母”这样的典故,但是简单的从《春秋》来看,根本看不见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故事的原本面貌被另外一本叫做《左传》的书记载,《左传》传说是一个叫做左丘明的盲人写成的书,这本书就是《春秋》的“详版”,所以《左传》也叫做《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如果从正常的人性考虑,关羽绝对不可能对《春秋》这样枯燥的书,爱不释手,还深更半夜的读个不停,人读书其实都是有目的性的—关羽作为武将,他的目的就是要打胜战,需要源源不断的积累理论和案例。《吴子兵法》也好,《孙子兵法》也好其,实都是形而上的指导意见,具体案例在哪里?就是《左传》。所以关羽其实并没有阅读恶趣味,而是通过《左传》来积累战斗案例,而《左传》和《春秋》非常有渊源,后世为了拔高关羽的人物设定干脆就说“关公夜读春秋”了。《左传》与《春秋》的对比“庄公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这是《春秋》里原文,说的是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鲁国在长勺这个地方击败了齐国的军队,具体的谋略、方针、人物统统都没有记载,这就是典型的《春秋》写法。在《左传》中,内容就非常丰富了,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曹秽论战》下面请欣赏《左传》中,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意思就是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的军队来侵略鲁国,曹刿为鲁庄公献言献策,最终得到了鲁庄公的信任。后来鲁庄公和齐国的军队在长勺进行决战,采用了曹刿的计策之后大胜了齐国的军队,这个故事还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的高深哲理。不但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战争思想和因果逻辑,所以“夜读《春秋》”其实读的就是《左传》,这样才符合一个有血有肉的将领的趣味和目的。如何读《春秋》所谓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因为篇幅的关系,讲不了太多,就干脆一次性放到下一期来讲。我们就只说读法,《春秋》是一部编年简史,古人将他奉为意识形态的最高纲领,《左传》在儒家系统里的地位非常低,属于“传”的一种,但是《左传》对于历史和古人思想的研究价值远远高于《春秋》,除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之外,还引入了大量评论,文笔也很好,我的意见是:读《春秋》不如直接读《左传》。如果读者把自己当成“国学大师”接班人来培养的话,那么至少也要先读通了《左传》再去读《春秋》,否则一头雾水,什么也不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