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四大美女:息妫、夏姬、文姜、西施。西施在《左传》中未记载,夏姬对于春秋历史的走向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陈国的首次灭亡就是以她为导火索的,同时以她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及所产生的余波直接或间接改变了当时的诸侯格局。一个女人在当时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靠什么推动历史车轮呢?答案很简单。
古文观止拓展篇
《爱欲与战争》
第四幕:开战了!
晋国中军佐先縠不听指挥,擅自行动,绑架了整个统帅集团,晋军在混乱中渡过了黄河。楚庄则因为忌讳伍参所说的“君避臣”,决定改变既定的战略目标,准备和宿敌来一场命运之战,两军在黄河南岸对峙,双方中军距离不足30公里,这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楚少宰如晋师。
楚国的少宰到了晋军当中,少宰是太宰孙叔敖的副手,他来做什么呢?
曰: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
说:我们国君啊,年少时遭受忧患,不善文辞。闵,忧患。凶,不幸。这说的是楚庄王少年时期的事情。楚庄王刚刚即位,就有贵族作乱,把他给挟持了。被救回来之后,可能受到刺激。在位三年,无令发,无政为,所以说不能文。当然了,那是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后就一鸣惊人了。
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
听说我们两位先君曾在这条路上行走,是为了训导、平定郑国的缘故,哪敢得罪晋国呢?二先君指的是楚庄王的祖父楚成王和父亲楚穆王,这两位都征讨过郑国。
二三子无淹久。
淹和久同义,您几位不用在这里停留太久。是说我们已经训导完郑国了,马上就回家,你们也回去得了。
随季对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
随季就是士会,来的少宰,所以上军将士会来答复他是符合外交对等礼仪的。士会说:当年周平王命令我们先君晋文侯说“你们晋国要和郑国一起辅佐周王室,不要废弃王命”。这里的晋文侯不是后来的晋文公,当年平王东迁时,晋文侯和郑武公都是出过力的。
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
率,遵从。不率,不遵从王命。现在郑国不遵从王命,我们国君使群臣向郑国问罪,不敢劳驾贵军。候人就是斥候,不敢劳驾候人,就是不用你们军队操心的意思。
敢拜君命之辱。
谨拜谢贵国君主的命令,这都是正常的外交辞令。照这个节奏双方罢兵,各回各家好像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时先縠又出来搞事情了。
彘子以为谄。
先縠认为士会谄,谄媚楚国。话说的不硬气,丢了晋国的面子,他怎么办呢?
使赵括从而更之。
在楚国使者离开后,让赵括追上去更正士会的话。
曰:“行人失辞。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辟敌。群臣无所逃命。”
行人,指外交官,士会。失辞,话说的不对。士会说的不对,我们国君让我们把大国的足迹踏入郑国,对我们说:“不要逃避敌人”。我们无法逃避命令。就是要和你们楚国干。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
楚庄王又命令使者前来和晋国求和,晋国人这次答应了,约定了结盟的日期。这就奇怪了,楚庄王不是已经决定和晋国开战了吗?为什么一而再的派使者向晋国求和呢?同时楚军还做了一件事。
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
楚国人许伯为乐伯驾驶战车,摄叔为车右。致,挑战。来挑战晋国军队。一面求和一面挑战,楚庄王这个操作有点迷。其实他的意思很明显,继续搅动晋国的内部矛盾。看这阴损的招数,有可能是伍参搞出来的。这三个人到阵前挑战后,晋军将领们认为他们很勇武,就大度的放他们回去了。
这时前文所说的第三方势力登场了。
晋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
晋国的魏錡是魏氏之后,他是当年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的魏武子魏犨的子侄,他曾经向晋侯请求做公族的大夫没有得到同意,所以心怀怨气。希望这一战晋国能够失败,意思就是你不用我了,你就要吃败阵了。
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往,请战而还。
他请求向楚军挑战,荀林父没有同意。除了魏錡,还有一个人也怀有私怨。
赵旃(zhān)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
赵旃就是赵盾堂弟赵穿的儿子,当年赵穿弑杀晋灵公,虽然是为了赵氏,但终归是有罪之人。所以赵盾一直不提拔他,赵穿最后抑郁而死。死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赵旃能出人头地,但赵旃也只继承了赵穿邯郸大夫的职务。后来赵旃请求做卿,没得到允许,所以心里不平衡。但是他不止有私怨,更多还是年轻气盛,想立军功。这时晋国放走了楚前来挑战的三个人,这让赵旃很生气。
请挑战,弗许。
他也请求去向楚军挑战,荀林父没有同意。毕竟荀林父还是不希望开战。这两个人请求挑战没被允许,就请求作为使者到楚军中探讨结盟事宜,荀林父居然同意了。
郤献子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
郤克说:两个怀有私怨的人前往,我们如果不做好准备,一定有失败的危险。年轻的郤克看出来的事情,老将荀林父和士会他们看不出来吗?背后应该涉及势力博弈,无法阻止。
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
先縠说:郑国人来劝我们开战,咱们不答应。楚国人来求成,咱们又不够友好。军队中没有统一的命令,做戒备有什么用?
士季曰:备之善。
士会说:还是作防备好。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丧师无日矣。
不如备之。如果这两个人触怒了楚国,楚国人乘机攻打我们,(如果不做戒备)我军阵亡也就几天的事,不如早做防备。
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
如果楚国没有恶意,解除警备,结成同盟,也不损害两国的友好关系吧。
若以恶来,有备不败。
如果楚国怀着恶意来的,有戒备我们也不会失败。
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再说诸侯相见,也不撤去军中卫士,这是要有警戒的缘故。
▲管的位置
彘子不可。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
先縠不同意。士会就让巩朔、韩穿率领七支伏兵隐藏于敖山之前,所以邲之战中,晋军的上军没有败退。
虽然避战派势力较大,但是真正能够完全掌控的,只有士会、郤克统领的上军。
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先济。
赵婴齐就是中军大夫赵婴,他提前让手下在黄河边准备好船只,所以败退时,他的部属能够先渡过黄河。但这件事情是他个人悄然为之,甚至没有通知赵同、赵括。这也为他后来被放逐埋下了伏笔。
▲赵婴置舟位置
魏錡、赵旃二人,果然不负众望,到楚军之中宣战。而晋军目前的混乱状态也在楚军的意料之中,楚庄王身先士卒,率战车三十乘追逐二人。晋军出兵接应魏錡、赵旃。
潘党望其尘,使聘而告曰:“晋师至矣。”
楚国将领潘党看到晋军方向尘土飞扬,派人驾车到军中报告说,晋军到了。
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
楚人也害怕楚庄王陷入晋军之中,于是也出阵迎击。
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
薄,迫近,逼近。楚国将领孙叔说:前进。宁可我逼近敌人,不能让敌人逼近我。
《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
《诗经》中说:大型战车向前方开路,就是要强占先机。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
军志说:先发制人,能夺取敌人的士气。就是说要主动冲向敌军,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
于是急速进军,战车奔驰,士卒冲锋,冲向晋军。
▲楚军进军位置
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