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桓王为主线梳理一下春秋早期的周王室的族系以及内政和外交。
鲁隐公三年,即公元前年,东周的第一位国君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是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周桓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虢公主政,而将郑庄公踢出了局,郑庄公也不是善茬,派人抢了王室的收成,史称周郑交恶。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郑国比较特殊,早期属于周王室的畿内国,所以初代国君郑桓公在王室有任职,而郑桓公在担任王室的司徒之时,利用职务之便将郑国迁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所以郑国属于是由畿内诸侯发展成了畿外诸侯,并且国君在王室任职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平王东迁之后,得益于郑国的支持,因此到了郑庄公的时候,已经担任王室的正卿之位了,相当于周王室的朝政由郑国把持。
郑庄公假公济私的事没少干,周平王不满是必然的,打算用虢公来分郑庄公的权,为此还被郑庄公还质问过。周平王顾虑郑国的态度,放弃了这个计划,双方当时就已经闹僵了,但彼此还是需要的,没撕破脸皮而已,为此王室同郑国还相互派了人质,周将王子狐送去了郑,郑将太子忽送去了周,史称周郑交质。
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可不顾及这些,下了同郑国绝交的心,将王室的政务交给了虢公,因此发生了前面提及的郑国抢王室粮食的事情。这时候的虢公就是虢国的国君——虢公忌父,这个“虢国”其实是东迁之后的西虢国,最初也是畿内国,随着王室东迁之后,也如郑国一样成了独立的诸侯国。
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可不会轻易放弃王室这杆大旗,于是在周郑交恶的第四年,郑庄公又去朝见周桓王,但热脸贴了冷屁股。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左传·隐公六年》
但周桓公对桓王进行了劝谏,分析了利弊。
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左传·隐公六年》
这个劝谏似乎起了作用,周桓王又同郑庄公貌合神离地合作着,后来郑庄公重新担任王室的左卿士,但在此之前,周桓王先认命了虢公忌父为卿士。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左传·隐公八年》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左传·隐公九年》
所以在后来的很多年间,郑庄公又开始打着王室的旗号扩张着自己的地盘。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左传·隐公十年》
周桓王也不是傻子,玩起手段来一点都不比郑庄公差,于是用以前苏忿生的封地换取了郑国的处于周东边的几个城邑。
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左传·隐公十一年》
苏忿生之田其实是属于苏国的,也就是说,周桓王用苏国的城邑来为自己换取郑国的城邑,按理来说,苏国和郑国都不会同意,但周王是拥有这个权力的,因为苏国和郑国在名义上都是周王室的畿内国。
也就是说,对周桓王的这个操作,郑庄公有苦难言,因为自己在王室担任左卿士,这就相当于承认了郑国畿内国的地位,而郑国是畿内国就不能拒绝周王的命令,拒绝了,周桓王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将他踢出局,但郑庄公的隐忍最后还是没能避免被踢出局的结果。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桓公五年》
周桓王还组织起来一支联军去讨伐郑国,结果是大败而归,还被人家给射了一箭,自此,周王室复兴的那一点希望小火苗被彻底掐灭了。
周桓王死后,其子周庄王继位,另一个儿子王子克篡权未果,逃亡燕国,周庄王传位于周釐王,周釐王传位于周惠王,在此期间,发生了王子颓之乱,王子颓是周庄王之子,周惠王的叔叔,周惠王外逃。
而郑庄公之子郑厉公就是凭借拥立周惠王而换回了当年被周桓王讹去的那几座城池,短暂地复兴了一下江河日下的郑国。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郑国和周王室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了彼此,可最后又都被彼此耗夸了,同气连枝的,往往又是闹得最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