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推荐 >> 左传中的礼与仪

左传中的礼与仪

#传统文化#《春秋》昭公十五年,经曰: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在鲁武公庙举行祭祀,祭祀的程序是正在进行音乐与舞蹈的阶段,忽然有人报告叔老去世的消息,昭公撤掉了乐舞,中止了祭祀,谷梁赤认为古人重视死亡,作为国君的大夫死亡犹如国君断了臂膀,因此即使终止了祭典也应该通知国君。

现代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是相反的,在我们这里的习俗死亡不是最重要的,需要为其它的东西让道,为婚礼推迟丧礼,为春节推迟报丧。这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如果反着来会被人在背后骂不知礼。

何为礼?礼为谁设,或许只是风俗的原因,但难道不是礼为人设,因俗制礼吗?可若是因俗制礼,中国地广人稠,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华夏岂不是没有通礼?这就得弄清楚礼和仪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有通礼无通仪。礼的本质是规范人的,教化人的,它与仁义德智信的区别是礼的外在表现是有等级与严格的体系的,而仪就是礼在社会中不同地方的延伸与变通。

孔子问礼

同是在春秋左传中有两段有关礼与仪的区别的讨论,春秋昭公五年鲁昭公如晋见晋平公,后来晋平公向女叔齐称赞鲁昭公不违礼,女叔齐向晋平公礼与仪的区别,阐述了礼的根本目的。

另外一处讨论礼与仪的区别在昭公二十五年,晋、宋、卫、郑、等诸侯大夫与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盟,晋赵鞅问郑游吉问揖让周旋之礼,游吉从天,地,人,日,月,星,辰,从伦理道德,万物生长,四时顺序,五官所感,各方面论述了礼之大要,以区别仪。

游吉对赵鞅对礼的论述已经是孔子的先声,基本上是中国后来礼制思想的源泉,其包举宇内的囊抱了所有的东西,使得以后的统治者与先贤都用礼去规范一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