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73654/

今天要读《左传》,不得不读杨注。杨与杜或是引领古今两时,但自己孤闻,注春秋的大家应该不少,我连杜注都没读过。就读过的感受,给预想读的人一点点借鉴。

述(最多18字

第一次读,是那绿色的版本,注少但附有白话。

对照通读容易,那白话也是以杨注为蓝本。实际上常人读这版本就可以,没必要读杨注,那太耗时间。这个版本虽普通,但全文无删减,全书页,上下两册厚度只有杨注版一半左右(杨注也是上下册两本)。

如是初读,那比较困难。我自认文言有点功底,在这之前看过了全文言版无注的前四史,但读《左传》仍是一头雾水,开始几天倍感枯燥难读,不借助白话是万万难以继续,一直到多页,才有点喜欢也渐得些感觉,年2-4月间,用了50多天才通读了上下册(近年读书是有记日期的习惯)。

这个适应期因人而异,如只是想浏览,只读白话更容易更轻松些,读文言的人多是有一种爱好或是一种习惯,可能对文字写作有点用,于实际事务并无大益。

第二次读,是杨注版。受某大佬的影响,一冲动买了回来。

其实自己不大喜欢这种版本。文注相间甚至注比文多,会影响读者对全文的把控,读古书首读原文,意思不懂更应上下析磨,这才能涨悟性、记得牢、读得快。而文白相间的版本,太断太散,适合考据、学习和专研。

买回看到这个厚度,有点恐惧感。全书页,前面说的普通版本若去白话也就页左右,而杨注版的注释所占的比重是原文的数倍。故放在购物车里犹豫许久,买回又闲置半年多才决心开读,年8-11月通读用去天。

限于我们常人时间有限,一遍就要有一遍的获,若草草一过,又很难有时间再读,这一遍就显得太过于敷衍和自欺。所以近年阅读对初读就格外的上心,这样一遍的收获会多些,自己心也较安。但经典还是要多读几遍,一两遍不够的。我这样记忆力弱的人,常想书架上经典要每本读两遍以上,但也只是想想。

所以读杨注时,是先把老版本看一篇,然后再看杨注一遍,最后再把老版看一遍,还不能熟知的再看杨注,这相当于三遍。其实用处有多大?我也不太清楚,顶多是对日后读古籍有些益处,对某些典故较熟悉罢。也为以后万一要重读此书,那只读文言就可以,重读更要省时。

杨注的价值,就是考据细致。字生字异的,有注解,无需再去查找;句难的,有分析,省去我们再考证;古国古邑,有注明今日所在,对照地图可知今日很多地方名称的由来以及史迹所在;古俗古礼古物古名,有讲解,好似进入了古玩古风博物馆。有公认疑难处,杨也会罗列各家所表,并附上己见。

光这书的序文,对《春秋》与《左传》以及左丘明的考证,就有50页之多;书中引据和所依的书籍,“凡例”中列有近本。只此两项,足见杨师的辛苦和认真。另:童书业的《春秋史》,是《春秋左传》的好伴读,杨注中也偶有引用。

虽然也有人指出杨注有个别的错误,但瑕不掩瑜,我们常人能读一遍已很难,正如老师讲课精彩,偶有点唾沫星,我们学生也不忍指摘。

看杨师的注,会有一种感动。大学者作书的严谨,让我这自认细心又自知马虎的人,常感羞愧。若年轻时有人如此影响,可能也能成个小白杨,而不是如今的不材。我常就近年的读书感受,讲于孩子,凡事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这认真是出自自己内心和智慧,书本知识、人情世故与自我修行,应该认真处要习惯认真,应该糊涂处要认真糊涂,可这也是牛对猪弹琴罢。

杨的注,其实价值甚大。它像部辞典千门万象,像位大师指点学生,让我们于春秋时事更多了解。杨注版上下册,下册就价值不太大了。因为上册注过很多,下册就明显少了些即多注明曾于哪页注过。这又两说,上册较熟的,自然理解,上册不熟的,又更方便。

这书,我说读过四遍,可是却惭愧的很,因为资赋太笨,四遍显得有点过份,以致都不大敢再去读第五遍,但又想哪找个空闲再读一遍罢,实在是感觉精彩。看到某些业余爱好的钻研程度,比自己是胜过百倍,写此文本惧人笑,可学无止境,就当是小学生写个作文罢。

《通鉴》如兄长讲评书故事,讲的精彩纷呈,听的欲罢不能;《史记》如爹,虽旧但奇,一壶老酒爷俩聊聊天;《左传》像爷,虽遥远的难以理解,但那是根,少时不读的话,老了可能想回远久的老家老坟,若有心情,抽空回去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