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圣人之理离不开释道。周天度四分度之一,一年72候,五天气候一个变化,一年24个节气,节和气是两个不同的内涵。夏热冬寒、夏至日长,冬至日短,都不得其“中”。春分、秋分昼夜相庭,不冷不热得其“中”。儒学、佛学、道学最基本得理就是尚“中”。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为贵”,万物共由之为之“中”,“中”即道,道就是中。儒学讲中庸就是讲道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和能量,道也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和能量,过和不及都不是“中”的状态,也不是道的状态。把握道的状态要从中入手。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一卦、无一爻不尚中。中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孔子作《春秋》是为了匡正人心合于中道、合于礼、合于仁。不仅天子的心要中,大众的心也要中,也就是要合于道。只有天下人的心中正了,天下才能稳定。春秋者中也、道也、仁也、礼也。中秋也是取春秋尚“中”之义,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天有道、地有道、人有道。地道人道必须合于天道。24个节气,节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是天道运行的时空状态,气是天道运行的能量。由于气的不同和节的不同,节是根据气的变化而定的。万物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中秋也是万物收藏的节气,也是收获的扮气。天道有常收获于中秋。春秋者治乱之道也。圣人之学合天合地合人,春秋者天地道道人道也。春秋者取象明理。春秋者治世也、治人也。也是修道治身之理。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简介
杨东海先生,笔名木易,甘肃国学研究会荣誉会长。
木易先生自幼承习家学,研习《大学》、《中庸》四书和《易经》、《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等圣贤经典,经明师指点通融中华经典,尤对“易”有独到见谛。对“奇门”、“六壬”等术数学有师承,颇有真见,并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
木易先生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有情众生的实相本体;道、数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太极思维;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人类解决当下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就要靠中华文化。道德文化习修可以突破空间维次。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研发离不开“道”的体悟,世间万物都是道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