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春秋,首先得从鲁隐公说起,鲁隐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第一位君主,也是《春秋》记史的开始,春秋由此拉开序幕。
鲁隐公代替年幼的弟弟继位鲁国国君,最后的结局是被弟弟鲁桓公弑杀,鲁隐公一生坎坷最终悲剧结尾。
鲁隐公禅让本是美德
鲁隐公的生平功过,评论不一,总的来说鲁隐公在继位鲁国国君,是以摄政之心来继位的,从他自己的话语中便可看出,鲁隐公并无霸占鲁国国君位置的打算。
关于隐公摄政的始末,左转记载的非常详细。争议也很大,关于先摄政后禅让自古有很多这种情况,但是鲁隐公似乎并没有处理好最终的交接。
对历史人物评述应该按照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古人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太远,很多史料又是后人或是增删,或是褒贬而成。
已经和人物原本的面貌有一定出入,再加上当时的很多情境,后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不能妄加猜测,只能适当揣摩。
二是古人和现在的人是一样的,善人不一定万事都是善的,恶人也未必事事皆恶,需要辩证的去看问题的本质。
隐公谥号是隐,“不尸其位曰隐”,自然他的谥号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谥号,由此也看得出来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各半。
但是杀了隐公登上君位,并且因为女人荒诞死在异国的桓公却能得到“桓”的谥号,这个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只能大胆揣测,给鲁隐公定谥号的正是鲁桓公,而给鲁桓公上谥号的是他的儿子庄公还是他的风流倜傥的遗孀文姜,就不得而知了。
一生是非成败转头空
因此,鲁隐公的“隐”,更多是一种同情,充满着悲剧的色彩。鲁隐公为什么要居摄,这个后世说法不一。
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当时的鲁国人并不是很质疑他的位置,相反,他比同时期的卫公子州吁、郑厉公要更受人称赞许多。
但是从鲁隐公即位后的一些列举措中,不难发现,鲁隐公是很希望做好国君这个角色的。甚至,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更好地把鲁国交给即将成人的鲁桓公
首先,鲁隐公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相反,当初他还是公子的时候,也就是鲁惠公时期,周边的很多国家和鲁国还是有纠葛的。
比如和郑国的狐壤之战,和齐国并未结盟等。因此,鲁隐公先从邾国、纪国、戎这些小国开始,小心谨慎地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鲁隐公在改葬惠公这件事情上,他作为惠公的庶长子,背着千古骂名不出面主持这样一个葬礼,因为他不希望让人家感觉他有国君之实,为此他甚至没有和卫国前来的国君见面。
公子益师和无骇的葬礼,他也没有参加鲁国国君历来很重视的卿大夫小敛,理由也是他只是居摄,而不是真正国君。
在处理自己母亲声子和鲁桓公母亲仲子的葬礼上鲁隐公也很注意。仲子之死,所有礼节齐备,而自己的生母去世,却草率处理,可见他还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以真正的国君自居。
悲剧的根本原因
然而鲁隐公有一件事情一开始就没处理好,并且最后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下场,就是对于手下的权臣太过放纵。
不管是大夫费伯,公子豫,还是后来杀了自己的权臣卿士公子翚,他们多次公然背着鲁隐公进行军事行动,这些都是可怕的信号,然而鲁隐公不知为何没有行动。
隐公五年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的“初献六羽”也许只是一个失礼,但是五年的观鱼于棠则是留下了千古话柄。
虽然臧僖伯同年去世之后他提高了他葬礼的等级,但是由此可见,隐公的行为和想法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四年之前,鲁国真正有结交往来的大国只有宋国。鲁国和宋国可谓颇有渊源,首先鲁隐公就是宋国人的外孙,鲁惠公两个夫人也都是宋国人。
但是随后鲁惠公在季年就和宋国干仗了,败宋师于黄。但是恰恰又是在鲁惠公刚死,太子桓公年幼的时候,鲁国和宋国又有矛盾,因此鲁惠公葬的草率,可见隐公应该也是临危受命居摄的。
执政之初就和宋国和好,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决定。这里可以看出隐公在对外方面还是很有手段的。
然而隐公四年,宋国却要求一同讨伐当时的强国郑国,郑国的强大国力那时候虽然还没体现出来,当时郑国好歹是周王室唯一的卿士,可以指挥周王和虢国这样的部队征伐的。
所以隐公犹豫了,最终出战的是不听指挥的羽父,而且还好,东门之战五天就撤军了,没有和郑国结下太大的梁子。
也就是五年,隐公做了继位以来最硬气的一个决定,拒绝宋国的出兵要求,没有和宋国一起对抗郑国和邾国。
一来和邾国关系还不错,二来,这次要再得罪郑国,就真的上大名单了,而且鲁隐公看到了郑国的实力远在宋国之上。虽然宋国是公爵,郑国只是伯爵。
好消息是隐公六年,两个大国郑国和齐国同时和鲁国开展外交关系,先是郑国来渝平,然后就是齐国来结盟。这下隐公悬着的心放下了,有了大国的战略联盟,鲁国的生存至少不是大问题了。
七年,宋国和郑国昙花一现的结盟,表面上看起来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暗地里还是貌合神离,不过鲁隐公担心夜长梦多,索性为了讨好郑国去攻打邾国,这么一来,就把刚摄政的第一个盟友邾国给出卖了。
然而,吃力不讨好,宋国居然不领情。然而宋国和郑国的真正矛盾其实源于宋国君主宋殇公最大的敌人,他一生难以安睡的敌人就在郑国当着客人。
正好这时候宋国让郑国逮住了个莫须有的借口不王,终于在隐公十年扬眉吐气,不仅和郑国、齐国结盟大败宋国,还得到了宋国的两个城池,鲁隐公在鲁国国内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很快,过了一年,隐公十一年又再接再厉,鲁郑齐的组合再次兵不血刃拿下了许国。鲁隐公的功绩斐然。
然而这时候的鲁隐公还是比较清醒,知道“祊易许田”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得太张扬。然而他还是疏忽了一件事,就是他不该草率拒绝了狼子野心的公子翚的阴谋。
公子翚想邀功杀桓公,结果鲁隐公却说自己想让位。所以公子翚一不做二不休,羽父打仗水平次了点,但是弑君的水平还是不错的,隐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冤死了。
隐公这辈子,过得算是不温不火。前期比较谨慎,后期却大开大合,这里面的变化非常耐人寻味。
当然,即便他不还政给桓公,他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因为比起后世的鲁国君主们,他的成绩相当令国人满意。虽然没有不世之功,但是至少没有犯低级失误。中规中矩。
文/阅史明心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